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知青艺苑>>文学
文学

梁晓声致陆高声的信

2012年06月27日
来源:上海知青俱乐部作者:梁晓声编辑:楼曙光点击数:25874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尊敬的陆高声战友:

  首先通过您向上海知青们表达我的问候。

  你说你们在网上有一封致我的公开信,我不上网,未看到。既然你告诉了我,我会抽空看的。

  其实依我想来,《知青》只不过是一部电视剧而已。在多样化的前提之下,没有这样一部电视剧是极不自然的文化现象。现在有了,我觉得使中国之影视文化现象比较自然了。所谓拾遗补缺罢了。如此而已,仅此而已。寻常事寻常一点最好。但既然你们要研讨研讨,那么请你转呈我的几点初衷以及前后情况,供你们参考:

  1、作为编剧,我的剧作已同名出版。我之完完整整的创作理念呈现在那里。除了印在封面的推荐词,我对其中的每一行字都负传播责任。书中的两段题记体现着我的创作理念。

  2、至于电视剧《知青》,它是一个团队的创作成果,也首先是导演依据剧本再创作的成果。原剧本59集,停机后初剪为58集、56集、52集。送审的是52集没音乐没主题歌的未合成版。我及各方面审查专家预先看到的都是未合成版。也就是说,正式播出的45集版什么状态,我和各方面专家们也都是从电视中才看到的。

  3、我认为,我们知青应有两种身份--一是知青身份;二是"文革"见证人身份。如果我们都已到了这把年龄,却仍仅有知青身份之意识本能,而全无"文革"见证人之意识自觉,那是会令下几代人替我们遗憾的。我创作剧本时这一意识极为明确,并且是摆在第一位来考虑的。作为当年的知青个体,我尊重之强调个人苦难的敏感心理。但是作为编剧,我不能不肩起我们也是极左年代见证人的创作责任。

  4、当年的知青人数众多,情况及后来命运千般百种,我没有才能创作一部知青苦难大全。而在今天,即使想要替我们大家肩起见证人的责任,也根本不能完全的如愿以偿。我也只能象征性地重现我们大家和我们共和国一同度过的极左年代。即使如此,也须勇气。我所欣慰的是,《知青》整个团队都有。

  5、我不是主张用《知青》这剧名的,但这不是说了算的事。我也曾建议剧名改为《知·青》--知即知道;青即青春,青涩。我个人很喜欢后一剧名,有意味。但我不是一个坚持己见的人,何况我认为片名只不过是片名,不必非坚持己见。

  6、我是在家中看了很多集并且不断被电话采访干扰之后才关注到主题歌中"无怨无悔"四字的。主题歌之歌词是艺术总监写的。

  他是憎恶极左年代的人。

  他不只一次对全剧组说:"和人民同甘共苦;批判‘文革‘,这是《知青》的思想灵魂。"

  在这一点上,全剧组都感谢他。

  他写那样的歌词当然不是为了"美化‘文革‘",我深知那是出于另一番考虑。但即使如此,今天我也到了该说坦率话的时候了--那歌词不好,听来给我以硬贴在《知青》上的感觉。中国是词汇大国,丰富无比。倘最后还是由我来写,无疑会大为不同。虽然他也当过多年知青,但毕竟不如我了解我们知青。

  7、我希望大家在讨论时,超越"怨悔"或不"怨悔"之争。

  我不止一次遇到过"无怨无悔"的知青。

  而且每一次都问:能理解你的意思是对"文革"也"无怨无悔"吗?

  每个"无怨无悔"派的回答都是一致的:你怎么会这么理解?难道我们的思想就那么不可救药?难道你将我们视为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我们只不过不想使自己变得在别人看起来很可怜……

  然也,"无怨无悔"对于大多数的他们,是维护自尊的盾。

  你们谁见过一名当年的知青,他坚持说"文革"好得很吗?!

  如果再否定"文革"这一大前提上是一致的,何以不能相互包容?争来争去到底又是在争的什么呢?!我认为,求同存异比势不两立好。

  我相信参加研讨的都是喜欢思想的知青。我希望大家的研讨接触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和批判"文革"仍有意义吗?意义何在?我们既不但是当年的知青,还是"文革"的见证人,我们仍有必要起到见证人的存在作用吗?

  8、据我所知,"小黄浦"原本另有人选,是你们上海男知青会比较中意的形象,但人家开机前来不成了,临时抱佛脚,将现在这位用你们的话说"傻大黑粗"的硬推上去了。山东人,副导演,有过客串经验,现学的上海话。

  撇开外形怎样,我觉得他其实演的不错。他一出现,一开口,沉闷压抑的剧情顿时有了几分"喜感",而这很重要。没他,全剧之生活乐趣顿减。

  但我也有不解--为什么让他一次次向活着的和死去的战友送像章呢?

  这不是我剧本中写到的。

  然而,如果结尾时周萍、谢菲等女知青葬身火海的情节仍保留着,那么以上情节也是意味深长的。

  9、我承认,我对剧中某些知青的人性自觉、正义坚守、人格优点进行了特别理想化的塑造。

  这倒也非是出于美化我们这一代人的目的,而是企图为当下冷感的中国呼唤正义与善良。

  我认为中国需要补上"好人文化"这一课。在西方,情况是这样的--宗教与文化艺术联袂进行"好人教育"。

  宗教只强调善。

  宗教不强调人的独立思想。

  西方文艺从宗教那里继承过来善的教育使命,同时赋予理想人物以独立的思想。

  于是区别于小市民和唯教义为是的和宗教徒的社会"新人"出现了--先是文艺中,后是现实生活中。自十七、八世纪开始,西方社会的进步,说到底是人性原则的进步,是"新人"之主张,要求和推动之下的进步。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狱中通过《怎么办》为老俄国塑造了新人;

  契科夫通过《套中人》批判了老俄国病人。

  "文革"是巨大之网,也是巨大之束套--我企图通过虽在网上,在套中,但心有不甘的理想中的青年形象,表达我对善的人性、独立之思想的永远的敬意。

  完毕。

  请代我读给大家听,也算是我的书面发言吧。

  剧已播过,一切差强人意处,也只能差强人意了。

  但愿后边人做得高明些罢!

  梁晓声

  2012年6月26日

  匆草于北京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 16)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 2014/11/13 16:30:22 评论:2012-06-27 14:17:28 评论:边走边唱,边写边拍,看得出他没有费心思写,也没将《知青》当回事情。我们更不值得去争议什么。
  • 2013/6/24 18:37:05 评论:我看了《知青》,虽然与我们当时的生活有不同,但我们怎能苛求一部连续剧就能反映我们的生活呢。对于我们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来说,苦难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财富,曾经的经历使我们百炼成钢!怀念青春岁月,记住我们的容颜,不朽的过往。。。
  • 2012/11/17 23:41:43 评论:感谢梁晓声先生不上了 知 青 这历史的一页。期望能有对文革的发生原因作更为深层分析的作品出现。
  • 2012/9/1 3:43:42 评论:梁先生:欣闻“知青”剧热播,可惜我远居海外,难以及时观赏。曾为上海赴贵州下乡知青,现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工作,也在教授的指导下翻译一些知青经历。很希望能读到大作,是否可敬请邮寄电子版“知青”一书至 anneshen@sfsu.edu ? 劳烦之处,不胜感激。谢谢。沈安妮
  • 2012/6/30 22:03:52 评论:我感觉《知青》没有很好的反映当时知青的现实生活状况,作为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看了之后,是有点不尽人意的。总之《知青》没有很好地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有着如今的文学作品一样的通病:缺少深入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体验!只能说,很遗憾的。
  • 2012/6/28 11:18:30 评论: 《知青》电视剧的播出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用艺术再现了部分的历史。人性的善良是每个时代都应该弘扬的,该剧也许对当今人们道德和善良的发现有一定帮助。一部电视剧不可能把那段扭曲的年代完全呈现,希望有更多的梁晓声写出更多纪实性文学来弥补历史的不足,共同繁荣文学的发展。
  • 2012/6/28 9:58:28 评论: 《知青》的播出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电视剧只是艺术地再现了那段苦难历史的部分史料,作家已尽了一份历史的责任。人性的善良是每个时代应该弘扬的,希望对现今人们的道德和良心发现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作家写出更真实的纪实性作品再现那段扭曲的历史,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梁晓声,把不全的历史再现。
  • 2012/6/28 9:58:20 评论: 《知青》的播出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电视剧只是艺术地再现了那段苦难历史的部分史料,作家已尽了一份历史的责任。人性的善良是每个时代应该弘扬的,希望对现今人们的道德和良心发现有所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作家写出更真实的纪实性作品再现那段扭曲的历史,希望中国有更多的梁晓声,把不全的历史再现。
  • 2012/6/27 22:13:32 评论:姜茂华评论: 看了梁晓声老师给陆高声的信,知道了《知青》剧的创作内情。我认为这封信是写给全体知青看的,所有关注《知青》的人都值得一看,我相信原著会比《知青》剧好看,我会认真去拜读原著。 谢谢梁老师,为知青为社会又写了一部令人回味的一部好书。 我们期待着《返城年代》的登场。
  • 2012/6/27 22:08:42 评论:《知青》提示了很多有关政府的过错和责任.不知何时可以拨乱反正.给知青一个公正的结论再编一个电视剧《知青有过》
  • 2012/6/27 20:02:53 评论:梁晓声的信写的很好!让我们消除了对你的一些误会。《知青》剧的热播意义很大。《知青》剧对知青来说是一块里程碑。她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谢谢梁晓声! 李笛
  • 2012/6/27 14:17:28 评论:边走边唱,边写边拍,看得出他没有费心思写,也没将《知青》当回事情。我们更不值得去争议什么。
  • 2012/6/27 11:47:49 评论:值得认真思考。
  • 2012/6/27 11:25:52 评论:我完全赞同梁晓声的观点,也非常理解他的不易。在知青文学多年被体制限制的大环境下,知青作为此剧的冠名是极其难得的。这预示着,从此剧的播放,将引发知青文学又一次高潮。对一部电视剧的评价有不同的声音是可喜的,有的人并没有看完全剧就妄加责难是不公允的,你们如果看到他自己写的主题歌的歌词,就知道他的本意了。
  • 2012/6/27 10:42:17 评论: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感谢梁晓声。 文艺创作完美是追求,但没有可能。 一部电视剧企图包罗一千七百万是不可能。 让社会有机会了解这代人,也是我们知青背景文艺/文学家的责任。 既然知道不能一点盖全,则不应该求全责备。 作为黑土地走出来的人,集体回忆的效果还是有的,不管你遇到或者没有遇到剧中的情景。仅就那山,那水,那嘎达就触景生情了。-- 黑龙江爱辉 - 黄建华
  • 2012/6/27 10:21:22 评论: 我认为这部电视剧基本上还是真实的!很多场景都是自己在黑龙江农场里十年里所经历过的!这次的播放,勾起了我们对那时的回忆!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些黑兄黑妹们每次聚会都会如此的兴奋激动,就是那十年同命运共患难换来的无比真诚! 所以大家不要吹毛求疵的了!能有这样一部反映我们知青题材的电视剧,应感谢梁晓声!他是化费了很大心血的!大家宽容一些吧!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陆亚平 宁志超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