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书海泛舟>> 作家作品介绍
作家作品介绍

泉州知青画册《我是知青》正式出版

2015年10月16日
来源:上海知青网作者:陈世哲编辑:楼曙光点击数:5158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大爱知青

  四十五年前,神州大地,数以千万计的十五六岁至二十出头的中学生,突然在一年之内离开校园,离开父母和家庭,离开城市,被"上山"到边远的村寨,去那里"接受再教育"。这是人类移民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年龄结构单一的青少年群体的大迁徙。他们或集体临时安置于荒废的宗祠、祖厝、仓库,或零星安插在农民家中。从此,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知青;他们住的地方有了一个新名称--知青点。

  四十五年过去了,这些曾经见证和包容着悲情、爱情和希望的知青点,随着知青的离开,岁月的流逝,渐渐从被遗存、被遗忘到被遗弃,最终沦为遗址,扔下遗梦。

  然而,亲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知青们,却永远无法忘怀。知青上山下乡是"文革"十年的产物,这些知青点虽然破旧不堪,有的甚至只剩地标,但它们不单纯是一间破屋,而成为知青文化的符号,它是知青心路导航图上那枚定位图钉。难怪,在这数十年中,尽管老知青们已各奔前程,天南海北,也不论是成功者还是落魄者,他们总会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那个特殊符号的驱动下,或几个插友结伴,或携带儿孙,跋山涉水,悄悄地回到第二故乡。他们在故居废墟前面肃然,对乡亲们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与他们合影,然后又悄悄地离开……虽然仪式如此安静和简短,但内涵却如此深广!透过这些两鬓风霜年过花甲的老人们的眼神,我们穿越时空,看到近半个世纪之前,这些知青是如何经历恐惧、彷徨、自立、奋争、毁灭、重生、大悲、大爱、远走的曲折人生!

  知青经历只有经历者才可真正理解。而经历知青点的拍摄和画册《我是知青》的编辑,如同怀念知青的岁月,编织知青的心路。它是图腾,但看懂它并有能力保护它的,唯有大爱知青的明君!

  这就是出版《我是知青》的意义之所在。

  《我是知青》编委会

  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壹回

  离开故土插队山村

  就这样,公元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农历己酉鸡年腊月十六,我们首批一千多名泉州知青,一路高唱毛主席语录歌,离开了养育我们的故土和爹娘,奔向戴云山脉一个未知的世界。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最小的才十五六岁,发育尚未成熟。但在那个"革命"的年代,我们都是热血青年,为了某种信仰,像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那样"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我们无所畏惧,只是在出发前的家庭夜饭时唱起"临行喝妈一碗酒",和父母紧抱,洒下难舍的辛酸泪水。

  然而只有当我们翻山越岭,来到那个连土匪都不想去的遥远山村,我们才如梦初醒。现实主义终于取代了浪漫主义,我们面临着生存的严峻考验。

  但是这里却山清水秀,远胜陕北高原,更有乡亲们待我们似自己的孩子。我们三五成群甚至三四十人被安置在农民家里或废弃的祖厝祠堂,迎来了知青生活的第一个夜晚……






  第贰回

  日出而作耕耘青春

  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跟着农民出工。我们扛起锄头或岸刀,奔赴那千年不变的战场。脱掉从小穿惯的鞋子,赤脚行走在不足一尺宽的田埂上。哪怕是一粒粗砂或一根草梗,都会令脚底又疼又痒。山上的烂泥梯田深可过膝,水底的蚂蟥死死地吸附在小腿上面。更有低空飞行的"乌叮蚊"围绕我们盘旋,把你叮得遍体红斑。

  但我们挺过来了,我们播种插秧抠草犁田,我们修渠修路植树开荒。我们不怕烈日不怕霜冻,练就黑色的皮肤结实的肩膀。我们耕耘了青春耕耘了意志,播种了爱情播种了理想。





  第叁回

  山水冷暖农友亲情

  我们并非没有苦恼,有时心情非常糟糕。每当夜深人静,我们都会想念亲爱的家乡父老。我们也常坐卧河谷边的石头,对着流水和高山祈祷。山水是我们的知音,乡亲们待我们更好。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温暖,渐渐把他们看成自己的父老。日月如梭时光似箭,当我们重返第二故乡,村中的父老多己去世,而当年村里的年轻人,竟然变得和我们这般苍老!





  第肆回

  播撒文化情寄戴云

  我是知青,文化和知识就是我的符号。我们在田野中接受劳动再教育,也必然让文化和知识在这田野上留下音符。我们有一支以知青为主力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曾经走遍戴云山区各个村落,为乡亲们带来文艺节目和欢笑。而几乎每个村落的民办学校,都可以听见知青民办教师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看见他们一起在阳光下打球,做课间操。戴云山人永远不会忘记,一代泉州知青带来的文化,影响了山区的下一代,为他们架起一座座通往外界的木桥;不会忘记他们重返第二故乡捐建的老人文化活动中心,还有那通往深山的公路和学校……







  第伍回

  走出大山各奔前程

  我们终于熬过了昨天,盼来了明天。明天是什么?走出去再说。我们不怕开山,还有什么比开山更难?知青们有的去建设兵团或兵工厂,有的上大学成了班王,有的去美国留学,有的去南洋继承家产;有的回城工作,有的下海经商……告别了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啊,告别了曾经赋予我们另一种特质的戴云山。

  然而现实依然严酷,命运依然多舛。老知青们有的怀才不遇,有的混出模样;有的不断攀登,有的半途下岗;有的云游四海,有的孤守空房……

  但是,不管今天处境如何,我们都忘不了当年山中的老厝,忘不了村口那棵古杉。忘不了慈祥可亲的老房东,忘不了朴实厚道的老队长……







  第陆回

  冬去春来百草知青

  如今我们都老了,但我们仍然达观。在《昔日知青点》大型专题摄影展开幕式上,人们被挤满展厅的老知青的激情所震撼。一百多幅昔日知青点的图片,唤醒了老知青们的集体回忆,让离散多年的知青们在共同的空间共同拥抱流泪,共同呼吸感叹。可以想象,四十五年前的那段岁月,在人生的历程中是何等的悲壮!

  老知青们自发回去翻岀珍藏的老照片,拿来贴在展览图片的四边,忽然间形成一面面知青上山历史的今昔对比的民主墙!几百张新老照片汇编成你手中这本《我是知青》大画册,这将是我们和后代的永久纪念!

  德化县政府和各乡镇的干部纷纷前来参观,和老知青们合影留念亲切交谈。他们又将展品移师德化再度呈现,让乡亲们也悲欣交集热泪盈眶……

  人生苦短乡愁依旧,冬去春来百草知青。

  农友亲情山水冷暖,清源戴云我我卿卿!



  编后记

  画册《我是知青》的图片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首先是二O一四年七月展出的《昔日知青点》大型专题摄影中的图片;其次是知青们奉献出来的珍藏多年的老照片;然后是半年多来知青们几次重要活动的纪实照片。总计大约一千多张,经过挑选,有五百多张编入。

  四十五年前,泉州上山德化的知青约三千人,目前他们大部分生活在泉州,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海内外,很多人联系不上。令人悲伤的是,大约有十分之一的昔日知青已经相继离开了人世。由于以上原因,知青的个人信息很不完整。我们只好根据当下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来编辑,并期待以此抛砖,将来能再有续集。

  第伍回的部分内容,介绍了知青中的典型,他们都是在各个领域包括在海外的有所作为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所搜集到的资料相当有限,遗漏是免不了的,在此深表遗憾。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也收到一些知青的文章和回忆录,但作为画册,篇幅有限,将来考虑编入文集。

  在收集老照片的过程中,许多照片缺乏准确信息,导致编辑时困难重重,有些照片至今没有说明文字,希望发动有关知青完善之。

  本画册得到众多知青朋友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 0)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葛天琳 黎朗晓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