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书海泛舟>> 作家作品介绍
作家作品介绍

《知青家长李庆霖》在京受到专家高度肯定

2016年03月12日
来源:上海知青网作者:编辑:楼曙光点击数:7313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月16日,《知青家长李庆霖》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布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在会上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田国良主持座谈会



  中共莆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辉龙在会上发言



  《知青家长李庆霖》作者黄志雄

  2016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在中国作家协会10楼会议室召开《知青家长李庆霖》出版座谈会暨新书发布。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等十几位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田国良,以及中共莆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辉龙等人出席了座谈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田国良主持了座谈会。

  《知青家长李庆霖》系莆田籍作家黄志雄花费20多年时间打磨的长篇传记文学。全书共63万字,主要涉及从1972年到2005年的30多年时间里与李庆霖有关的人与事。

  李庆霖原本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因为儿子上山下乡遇到了困难,以“知青家长”的身份“告御状”。毛泽东主席给他写了复信,并“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同时表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随后,毛主席的复信与他的“御状”一道作为中央文件附件下发全国,身处困境的数以千万计知青的生存状态得以改善;他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因为一封写给最高领导人的信及其批示,使毫无政治经验的小学教师李庆霖,一下子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粉碎“四人帮”后,李庆霖被判无期徒刑,后经减刑于1994年4月17日释放回老家莆田。2004年2月19日,李庆霖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李庆霖去世后,在本地热心人士陈国健等人的帮助下,安葬于福山陵园。

  座谈会上,责任编辑王君简要介绍了本书编辑出版情况,作者黄志雄介绍了创作缘起与写作情况,中共莆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辉龙致辞,他代表莆田市委、市政府感谢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感谢中国作协对这本书的肯定与支持,感谢各大媒体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对这本书予以热情的报道和传播,感谢多年来社会各界对这本书的关注和真诚的帮助,还感谢今天参加这个会议的专家。李辉龙还向与会人员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莆田人杰地灵的悠久历史与朝气蓬勃的发展现状。

  座谈中,《知青家长李庆霖》长篇纪实文学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肯定,认为作者创作态度端正,写作作风严谨,不溢美、不隐恶,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与史料价值,填补了知青上山下乡历史中的部分重要空白。

  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张胜友说,我记得十多年前我回福建去讲学,福建省作家协会和一批写报告文学的作家问我,我们福建有什么重大的报告文学题材?我跟他们讲,第一重大题材就是李庆霖,大家都知道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这个当时是全国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就跟要吃米找万里一样。但大家都说太难了,不敢动,结果没想到今天厚厚的这本书摆在我的面前,我感到一种期待一种愿望的实现。《知青家长李庆霖》不单单是知青的故事,这部书既有文学价值,也有社会价值,有非常高的文献价值,以后研究我们国家的当代史,尤其研究文革,研究知青,这是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书,因为李庆霖身上折射出来的东西,折射的社会事件太多太多,所以非常感谢作者,作者的勇气,作者的智慧,向你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也向出版社表示感谢。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说,书我很喜欢,昨天跟李朝全说很喜欢,看了也很兴奋,这个报告文学很特殊,是最出色的报告文学作品之一。作者写了这本书第一个功劳就是记载了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文学上很大的价值,就是把李庆霖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给写出来了。作者在构思这个作品中构思确实不错,人物命运感特别强。作品确实非常好,如果我们的报告文学有一半作品都是这么下工夫,我觉得报告文学就不是高原的问题,一定是高峰的问题了。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说,我觉得这部书真的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报告文学,简单地说我感觉它是阐释了一个文革中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个难忘的历史人物,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作者基本上做到了这三点。这个作者是非常严谨的,这部书与其说是写一部文学的书,我觉得他更多是在做一段学问,还原一段历史,所以责任和担当这个意识远远超出了或者说它已经不是一种文学的,它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责任的担当,做工非常严谨,非常细致,剥茧抽丝,把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由表及里弄得清清楚楚,可以说让我们一目了然,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来怎么去的,这是他非常厉害的地方。从文学意义上来说,他塑造的人物给我们对文革的写作里面添了一个人物,画廊里面增添了一个非常鲜活的人物,这是文学的意义。从社会意义来讲,他更具有我们值得去重视的非常深思的一些地方,应该感谢作者,也应该感谢出版社,感谢有担当的编辑和出版社的人,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说,作品中的人物特别像莆田人,莆田人就爱较劲,莆田人成功的地方就是特别较劲,特别执着,莆田为什么读书读的好,就是较劲。李庆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个报告文学写了这么一个人物,在命运沉浮当中看到人性的变化是非常有意思。我觉得这部作品出来以后,弄不好还可以开发出其他的作品,因为这个人物写得非常饱满,含量非常大,我们非常感谢作家创作了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报告文学,所以这部作品应该说是相当有思想分量和艺术分量。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说,《知青家长李庆霖》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对这个书我写一篇文章,题目叫“何止是李庆霖的传记”,这本书不单纯是李庆霖的传记,它是我们中国历史生活的一部分,是文革历史生活的一部分。李庆霖不能因为他自己曾经的经历就留在历史上,历史可以中断,但是由于黄志雄的记载,把李庆霖留在历史上。如果没有这一部书,再过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谁还知道李庆霖?只有研究历史的人才知道。所以这部书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肯定,一方面把李庆霖怎么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变成一个全国性的人物,变成在福建,在莆田的风云人物,历史的逻辑线索都说清楚了。再一个通过李庆霖这个人物,看到权力、名誉是怎么左右了一个普通人的命运。还有一个它的价值观也侧影了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政治生活。这一部书写得好,这么厚,我看的很仔细,太珍贵了,太好了。我也向出版社和作者表示敬佩。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董保存说,我作为一个出版人也好,作为一个作家也好,我应该深深地向作者与出版社表示敬意。我觉得这本书的第一个贡献是为我们后人认识“文革”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文本,这种贡献不仅仅表现在对李庆霖红极一时的小人物身上,也表示对当时中国所谓政治生态、政治生活的理解,特别是后人对这段事情的了解,起了一个巨大的认识作用。我想说的第二点对待这样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写作过程当中,作者做了很好的探索,这种探索值得我们无论是写东西的人,还是搞文艺评论的人加以重视,在对同样一个事件,同样一个人物上采访中经常会出现表述不一样,说法大相径庭,作者不是用一个人的说法,而是把不同说法都摆在那个地方,让读者去评判。

  《中国作家》原副主编萧立军说,我读完这本书非常感慨,因为我本身就是1968年10月份下乡到黑龙江兵团的知青。李庆霖原本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主席复信后,人家希望他能够提出入党的时候,他始终都是三点要求,就是插白旗、老婆被辞退与三青团问题,没有政治要求。他为什么后来变成了这样,这里边就应该说,各级人物全都成了推手,把他忽悠了。呼风唤雨3年半,付出未来的30年,代价实在也太高昂,我看了以后非常的感慨。这个人如果不那么灵机一动,信到不了毛主席的手里,可能他一生就是一个教员,很平淡;就是因为灵光一闪,这个信到了毛主席手里,又给批示了,趾高气扬3年时间,一直到逝世都是很凄凉。我觉得党校出版社和黄志雄做了一件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宏甲说,虽然刚才很多老师专家们已经表达了对作者的敬重和出版社的感谢,我觉得我还是要非常郑重的表达这种敬意。这部书看的很累,也很辛苦,但我看下来还想看,还想看除了作者前面的内容简介、前言、后记,还包括参考了什么书,读了什么,都一一的看下来。看的过程当中,就像刚才萧立军讲的很感慨。黄志雄是做了相当的努力,我和许多专家们认为,这个作品的文本文献价值非常高,尤其他是作为一个法官去审视的,他会在大量的卷宗里面去排除诬陷与自诬,通过这样的审视以后才给出来,他已经注意到了当事人的记忆性选择。另外我同时也认为这本书的文学性在于通过一个人写出一个时代,这始终是文学一个很高的要求,一个很高的标志,通过一个人命运写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尽管写的不是全部,但是在很大面积上还是表达出来了。这是一个60后的法官眼里的文革,眼里的知青运动和眼睛里的李庆霖。他是这样以他自己力追真实的眼光看待那个时代和历史,已经很好了。

  《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说,一下子读到这样一个稿子,首先从选题上来说就觉得很惊讶,写后文革时期,写知青历史的这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不仅仅是选题,我觉得这本书呈现的规模,那种体量和作者对这样一个选题这么冷静的,这么一种态度,让我非常震撼。我跟作者都是60后,在读这本书之前,李庆霖这个人物我是不知道的,对这段历史我也不熟悉。打开书以后是一点点进入这段历史,但是我觉得超出我想象的那种好读,那种真实的感染力,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觉得这本书,正如以上刚才各位专家老师说的,有极大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社会学价值,这是立得住的一部大书。从我阅读的感受来说,通过一个草根的小人物,他这么一段命运沉浮,折射的那段历史。为那个时代画了像,为这个人物立了个碑,读下来我觉得作者达到了,这点非常不容易。其中好多场景,在我们现在人看来,从历史的事件来俯瞰,很荒诞,但是那个历史是如此的荒诞又如此的真实,所以我觉得这段历史是给我一个非常好的阅读的震撼和很有教育的这么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所以我想这么一部有价值的大书,它应该获得更大规模社会的认知。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李朝全说,我觉得这个书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非常有意义,值得来探讨一下。这么多领导与专家都是文坛上的大腕,报告文学界大腕级的人物,非常高兴大家给予这个书非常一致的认可,我也为作者,为出版社感到高兴,能够出版这样一部好书。说实在,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么厚的一本书读起来有点困难,有点先入为主的概念,但是没想到拿起来放不下,连续几天读完了,我觉得这个书作者写得很认真,也很好看,故事也很精彩,人物也很出色。首先,这本书带有揭秘的性质,让我们了解历史,重新走进那样一个文革后岁月的历史或者后文革岁月的历史,有很好的价值。其次,我把它当作一部悲剧来读,我觉得他刻划了一个悲剧的人物,写了一个人物悲剧的一生,这个人物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悲剧,是一个历史的悲剧或者一个时代的悲剧。再次,黄志雄这本书塑造了非常成功的文学人物,这个文学人物是立得住的,另外一方面这本书有非常好的地域特色,我作为一个莆田人,特别喜欢作者在书里边写到莆田独特的东西,比如说过年的时候做红团,把地瓜称为番薯,还有莆田的一些俗语,包括当地非常独特的过春节的习俗,还有白联头这样的春联习俗,因此我在看这个书的时候觉得非常的亲切,觉得作者对莆田的历史和习俗文化有很多很深入的了解,而且努力把它融入到这书里边,让你信服这本书确实写得是一个莆田人的故事,是发生在莆田的故事。这是作者非常难能可贵的地方。最后一个方面这个书有非常鲜明时代的气息。另外,我觉得作者有一些感慨的文字,非常的打动我,特别在李庆霖的暮年,包括死了以后连个埋葬的地方都没有,在座的陈国健先生免费提供墓地,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人间温馨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了莆田人身上温情的东西。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田国良社长总结说道,感谢刚才这么多专家、大家、名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同时我们也感谢中国作家协会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次办会的机会,感谢莆田市委市政府、感谢李辉龙常务副市长对这个会议的支持。我们出版这本书我觉得有三个认真,一个作者写作这本书是非常认真,写了这么多年,加上这么一个题材,非常不容易。第二个我们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出版社对这件事情也是非常认真,我们是当作一个重点书来出版,来不得半点的差池。第三点我们对这本书进行审编的一些专家,包括我们的出版行业的部门,对这本书出版也是非常认真。田社长最后还表示党校出版社也要按照刚才专家的意见,多出版类似能够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图书。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 0)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葛天琳 黎朗晓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