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书海泛舟>> 读后感评论
读后感评论

真挚的情感 心中的记忆

——读《北疆知青第一村》有感
2014年09月09日
来源:上海知青网作者:朱自强 编辑:楼曙光点击数:2094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9月5日上午,受张刚的邀请,我有幸参加了爱辉知青联谊会组织的"上海知青答谢带队干部中秋团拜会"。在团拜会上向每位与会者赠书,书名是《北疆知青第一村》。看到熟悉的书名,我眼睛一亮,这不是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吗?

  《北疆知青第一村》是原下乡在黑龙江爱辉县爱辉公社(现为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外三道沟村的上海知青自写自编的"自传书"。书中既有对当地老乡的感恩,也有对下乡往事的反思;既有叙述返城创业的艰辛,还有憧憬未来生活的美好。此书通过知青亲身经历来阐述他们的真挚情感和心中的记忆,从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历史轮廓,描绘出那些知青的鲜活画面,让人回味无穷,历久弥新。

  因我也曾下乡于西岗子公社(与爱辉公社为近邻),与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故捧着此书感觉非同一般,倍感亲切。更为幸运的是2012年8月间我曾随着黑龙江知青回访团去了外三道沟村一趟,亲历了"北疆知青第一村",不仅感受了外三道沟乡亲的非凡热情,还领略了"北疆知青第一村"别样风景。而后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博文《北疆知青第一村》,记述了我在外三道沟的所见所闻,此文登载在《上海知青网》上。自此,我对"北疆知青第一村"也格外眷恋,一往情深。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书中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话语,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无不反映出外三道沟知青他们每个人生命中深入骨髓的情愫,无不诠释出他们每个人生命中刻骨铭心的情结。虽然今天距离那个时代有很长时间了,但往事记忆却历历在目,难以挥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他们裹挟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省的北端--爱辉公社外三道沟村。在外三道沟村老乡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他们逐渐适应了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冷环境以及在这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各种本领,并在那里站住了脚。经过几年的磨练后,他们不但当上了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团干部、会计、教师、车老板、拖拉机手、赤脚医生和兽医等,还能搞科学种地、多种经营等,从农村建设发展的生力军真正变成了主力军。在这期间,他们与外三道沟村的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刚在《我的老房东》讲述了他与房东杨大爷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他从心底里感谢杨大爷一家,感谢他们对待知青如亲生子女一样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教诲。还有李金年的《七年之扬》、史瑞娟的《安家》和马建的《喜怒哀思悲恐惊》……他们的每一字、每一篇都情真意切、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们心中那份难以忘怀的记忆以及对外三道沟村--第二故乡的无比眷恋。

  值得一提的是,我对外三道沟知青马建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俩是大学同学,曾于1975--1978年同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读书。马建多才多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字也写的漂亮。虽然我俩不在同一班级,但却时常在一起出黑版报,使我有幸在马建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尽管现在他身居美国,但他每次回国,不是与外三道沟村的知青聚会,就是去外三道沟村回访老乡,这次听说外三道沟知青要出书,他义不容辞,分外积极,从美国第一个寄回文章,支持工作,足见他这份不一般的情结和这片拳拳之心。

  细读《北疆知青第一村》,发现此书至少有三大亮点:

  一, 参与者众。在外三道沟村下乡的上海知青共有63人,但参与写作的约有56人之多,几占比例90﹪之多,实可谓是人人参与,这在知青群书中实属罕见。

  二, 涉及面广。书中涉及面相对广泛,既有知青和上海带队干部的亲身经历,也有当地老乡、当地村镇区领导的旁观侧记、还有知青亲属、老乡子女以及下乡于其它乡镇知青的非常叙述,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详尽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三, 资料性强。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外三道沟村知青的命运、活动大事记、通讯录以及外三道沟村的简介、发展概况等,还客观地分析了外三道沟村知青集体主义精神的和合性、包容性、自强性和延展性,为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相当强劲的历史资料。

  另外,书中所登载的大量照片,也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有斑驳发黄的黑白照片,也有五光十色的彩色照片,难能可贵的编辑者独具匠心,既别出心裁地刊登了"今日上海知青"的大头像,也毫不吝啬地刊登了"今日外三道沟村民"的大头像,甚至还有难得一见的"外三道沟村宅的卫星图"。可想而知,期间的工作量之大、难度之多,实在难以想象,不免让人唏嘘感叹。

  值此,我们应当感谢《北疆知青第一村》的编委团队,是他们三年时间的坚持不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精神食粮,一册精彩画面,一段历史记忆。这本书的意义,诚如黑河市爱辉镇党委书记王臣所言:"可以说这本书是对那段具有独特历史意义时期的回顾,更是以小见大的教育素材。如今的外三道沟已经成为知青精神教育基地,知识青年们当年的奋斗剪影为当代的年轻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财富,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和外三道沟的知青朋友"一起从过去走到现在,还将一切走向未来!"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 0)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葛天琳 黎朗晓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