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书海泛舟>> 作家作品介绍
作家作品介绍

拿起煤油灯下用过的笔

2015年01月25日
来源:上海知青网作者:黄少雄编辑:楼曙光点击数:1993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人们常常谈起知青、关心知青,因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知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23.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43.48万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中,40.87万名分布在广西全区83个县市、746个人民公社、4822个生产大队、30591个生产队,2.61万名分赴农场、林场、茶场、渔场和广西军区生产师。而今的广西老知青,上山下乡已成为抹不去的青春记忆,对第二故乡--八桂大地上的广袤农村也一直魂牵梦萦。广西首部大型纪实图文著作《难忘的知青岁月》,荟萃的真实故事、时代解读及其显现的学术体验,将引领读者走近他们,在追溯知青历史、发掘知青文化中感受他们的质朴和怡然,领略一代人的心路风景和人格魅力。

  墨香久远,史韵悠长。与共和国风雨同舟的广西知青,正从韶颜稚齿迈入青葱岁月,就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物质的极度匮乏和精神的激烈冲突中砥砺耕耘,无私奉献。从青秀山到七星岩,从右江河谷到北部湾畔,那年那月、那山那水,连成一部沉甸甸的人生大书,既有苦涩磨难、血泪伤痛、悲情惆怅,也有山花烂漫、田野流蜜、稻菽飘香。广西知青对国家和民族、对农村和农民的深情与热爱,植根于壮乡苗寨、边陲山村,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植根于对我国国情、广西区情的认识和日臻成熟的思考之中,更加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性与艰巨性。这种厚重的知青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历史的行进中形成,广西知青用青春与热血、用生命与信念铸就的忠诚和智慧,在《难忘的知青岁月》中定格。

  早在2007年5月,我作为撰稿人和总联系人,与李凯南、林小奇、王伟等同学组织摄制影视片《共命运--南宁二中老三届》。2008年1月,我收到转业军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何锐志同学来信:"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能在报上看到你的文章和照片,非常高兴和感动。我虽没有经历,但你们战天斗地的壮举令我敬佩。"第二故乡--广西大新县县委书记(现自治区纪委常委、自治区监察厅副厅长)雷永达也来信:"写得很感人,谢谢黄主任!"他以我的80万字传体新著《学海春秋--同一代人同一首歌》为心桥,和县四大班子领导一起邀我组织50名南宁二中知青代表回乡访问,促进知青扶困助学和援建饮水工程项目成功,丰富了知青文化的时代内涵。这些正是我执意出版知青著作的初衷和基础。

  接着,就是与李蓓、李航、杨海燕、胡振民、江国枢、李建平、潘海深、严伟康等广西各地知青代表人物的探索合作,与著名作家、出版人黄健的携手默契,与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陈小建校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学璞(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培嵩(一级编剧)等老师的心灵相通。书名《难忘的知青岁月》,即在2010年12月11日编委会议传达贯彻出版社-9主编对接精神的基础上,取专家们的建议和我的报载文章《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钟小怡同学2009年在广西知青史料展览上题字"难忘岁月刻骨铭心"之蕴意和关键词,并与陆颖星、柯彬博士和施立荣、秦汉武、杨政中、李华荣等作者、编委、顾问及出版社酌定。

  讲述青春的故事,承载特殊的历史。《难忘的知青岁月》以史载人,以人述史,有机融合了史学和文学元素。大量关于知青的故事、有血有肉和性格逻辑的细节在书中密集呈现,烘托出一个有喜乐、有忧愁、有希望的知青群体,折射出整个民族的一段特殊历史和一个国家的社会变迁。这部真情咏叹、感物抒怀的《难忘的知青岁月》,是知青生活的浓缩和生命的结晶。它以"青春历练"、"桑梓情思"、"心香一瓣"、"春华秋实"四大篇章和"附录"专栏,在广西层面对知青文化与农耕文明进行一次别样的整理与诠释,深情叙述广西知青坚守信念、奉献青春、踔厉风发的多彩人生,真实再现"快被遗忘的历史"。

  "青春历练"勾勒知青励志奋斗的坎坷人生,彰显他们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桑梓情思"叙述知青之间亲如手足、知青与第_Z-故乡水乳交融的情感体验;"心香一瓣"编排知青的散文、诗词等习作,感触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执着追求;"春华秋实"精选公开发表的我区知青史料和知青作品,是广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缩影和写照。这些现场感较浓、冲击力较强的篇章既各有主题,又有明晰而统一的内在意脉,展示了广西知青在南疆红土地上的生活与情感、耕耘与收获。最后以"专家眼中的知青时代"和"与时俱进的知青代表"为主题,特辟"附录"专栏,让著名专家、知青代表和知青家长、"知青二代"共同见证和感悟那一段特殊历史,以呼应和强化全书的定位,同各大板块相得益彰。这一具有整体凝重、大气基础上的代表性、层次性,叙事恢弘、经纬交叠、人物众多、信息量颇为丰富的纪实作品,细细品味,会令人击节三叹。

  这种淳朴而浓郁的感染力,来源于历史感的铺陈,以历史的纵深感作为知青故事的背景和烘托,让读者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生命的执着和顽强,感受到砥砺思想、踏实行动的广西知青用青春留下的泪水欢歌,体现着作者和一代知青的才智和水平。尽管那个年代消耗了我们的青春,左右了我们的人生,但它毕竟是一个让我们爱怨交加、苦乐相融、悲喜共生、难以忘怀的岁月。虽然被裹挟进上山下乡的时代风潮,但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大家都在同一个屋檐下避雨;不管家庭处境如何,大家都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些青春生命的吟哦和笔触,这些人生辞典里的关键词,让人们跟随书里的主人公去跋山涉水,去穿越那个既贫困又艰难的风雨年华,感受疲惫岁月里的激情诵动,感受底层根系中的生命力度;让人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客观认识"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知青既有追求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亦有寻求生活权益的隐性期待,也不忽视战天斗地、奉献、坚韧背后的现实逻辑;让人们认识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历史及其锻造的特殊的青春模式,认识知青不仅是群体符号,更是个体的生命符号,知青以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年华书写着共和国曲折历史的特殊一章。知青作者的"低调"和修齐励志,恰恰是一种进取的生活态度,在命运多舛中显示的是心的定力、力的坚韧。

  朋友们看到我常在报刊见稿,那散发着墨香的一个个版面,恰似一片片田野,图文并茂又如当年知青朋友的心灵交流、新老农民的深情对话。《难忘的知青岁月》这一文化荟萃,当属更高层次的以文会友。书中有知青的苦乐年华,风雨边陲,稼穑耕作,种种经历,般般情怀,由此所泛起的涟漪,至今仍荡漾在知青的一次次聚会和一篇篇文章中。我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意志品质,而且熟悉他们留在红土地上的生命轨迹和生活模式。把手伸进800多面的文字里,能触摸到他们的心和祖国的心在一起跳动,听见灼热的汗珠从他们的额头上簌簌滑落。他们在历史深处发出的声音,使我们就像看回放,既清晰地认出他们踉跄而艰难地在崎岖之路奋力前行,又能听见他们走在路上沿途发出的呼吸声、心跳声,还有曾在惆怅中的叹息声。知青生活和当代历史的原汁原味,敦促我们在掌握史料、廓清史实的基础上,校正难忘岁月的历史书写、凝聚理想的文化模块、贡献社会的精神能量等坐标;引导我们从知青历史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文化传播和时代哲思等方面切入,以对广西知青文化的历史面貌、主要内容、内涵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刻认知,不断提升广西文化品质,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广西和谐社会提供新的文化支撑力和学术正能量。

  字写春秋,画绣山河。《难忘的知青岁月》200余篇文稿多以"图随文"方式编排,全书配以600多幅留有青春痕迹、镌刻历史符号的纪实照片和插图,重现风华岁月的难忘瞬间和审视毫不掩饰的真情回忆,彰显当下知青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品格,弥足珍贵。特别是一张张具有文献意义、一图胜千言的老照片,以最朴素的影像语言,述说知青一代心灵深处的爱与痛、辛酸与赤诚,凸显他们坚忍、乐观、向上的性情与风骨。这部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纪实性大型图书,用翔实的史料和真人、真事、真情来催生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文稿和图片构成立体的激情叙述与平面的生动展示,不同角度地相互印证了可歌可泣的青春历史。全书图文连接着广西知青半个世纪的足迹,凝结为知青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让人们的视角从埋没青春的沧桑岁月走向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新时代。

  从命题、理念来看,《难忘的知青岁月》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堪为壮乡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已磨砺成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因为插队经历产生的知青情结和知青精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了跌宕澎湃、丰富多彩的文化,知青文化与民族文化又是相容的,让知青文化进入中国当代文化史和广西民族文化史,是这部书传递出来的文化追求和文化自信。不仅上山下乡期间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书中都有所展示,八桂大地的风土人情,插队知青的性格才志,都深深地打上广西民族文化的印记。书中文章不约而同地对上山下乡的起源、发展和终止,对与农村生活相关联的劳动生产、科研教育、风情民俗、人文景观、趣闻轶事都做了扫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事业同步合辙,对知青与农民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农业与经济的关系、上山下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勾勒。可以说,从成书规模看是量变达到质变,从内容选择看达到较为理想的记述深度和广度,从图照配置看达到现代出版物图文并茂的要求,体现了广西知青文化的深厚根基和最新认识水平。

  漫漫知青路,悠悠岁月长。《难忘的知青岁月》面向广西全区知青征稿,其动员面之广、参与者之多、内容范围之宽、时空跨越之大、发掘程度之深,史无前例。这部资料厚实、集腋成裘的100多万字的著作,既有宏观视角的诠释,又有微观层面的叙述,是知青一代艰苦岁月的深刻体验和风雨人生的情感记忆,是知青朋友用一生的感悟向广大读者的真情告白。它让知青成为创作的表现对象,成为时代篇章的文化主角,是广西知青文化创作和研究队伍的集体亮相,也是广西知青文化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亲历中国当代史和广西知青史的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百色等地的作者,与战友一次次相聚、一次次回忆,用刻骨铭心的知青情结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青春旋律,文字也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他们奔走经纬,叩访八方,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梳理着历史的脉络和蕴藉其中的思考,一步一个脚印解读跋涉与奋争的艰辛,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刻下一代人的生命轨迹。在当下浮躁喧哗的年代,他们如此潜心雕琢撰稿,以内心的炽热铸就文字的永恒,何尝不是对知青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期许和尊重?何尝不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

  不仅是广西区内,插队及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内蒙古、浙江、广东、湖北、海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和侨居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广西知青,也与我取得了联系。他们人生如昨的经历、情感、思想等生活素材,也为成书提供了更为广阔和极其丰富的资源。加上多年来我致力于知青文化研究,如负责召集和主持"广西知青文史工作研讨会"、主持也在自治区政协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同志'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45周年座谈会"、出席"南宁共青团纪念馆"开馆仪式并剪彩、发表上山下乡历史研究文稿、举办大型知青史料图片展览、参与组建"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和组织广西知青文化活动等;在此基础上笃信论从史出,常与知青朋友和学术界专家交流,一方面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同时又使所研究的成果不断地经受到历史的检验。广西知青文史内涵的深化、素材的充溢和境界的扩大,知青朋友的鼓励和学界专家的支持,使我增添了再创作的动力和激情。

  我作为《难忘的知青岁月》的主编和第一责任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以文稿的思想性与真实性高度统一为入选原则,精心设计,用心审读,专心编辑,对其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认真分析鉴别,确保书稿符合国家的出版要求;以一个作家的坚守和信念,把握书稿的走字行文及作者的思路脉络,既恪守自已的历史使命和文化品格,又尊重历史和作者凝聚在笔尖上的理想;以晴耕雨读、山高水长的心志激发和呼应广西知青的文化主动性,深刻理解作者的热情和期待,在宽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中提高作品的可融度和公信力;以第一读者的身份走进全部书稿的字里行间,与231位撰著者及其作品中的一个个朋友亲切握手,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融和对接;以第一观众展开他们的人生画卷,倾听他们的故事,激活内心深处对生命记忆的问候、对那些故事的情感波动与精神回应。我把这种浓厚的知青情怀和独特的文字感悟,化作对广西的知青文化、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自觉积累与融会贯通,准确把握作品的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注重知青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注重图书的品质与综合表现能力.针对书稿的内容、形式、体例、结构、风格等,切实做好作者分布的综合均衡、谋篇布局的补阙拾遗和题材表现的图文筛选。我曾发表3篇拙涩的作品赏析,从文论及学术角度提出一些见解和思路.得到容本镇、李建平等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的肯定。我坚持以同样的虔诚和敬畏鉴赏《难忘的知青岁月》的一篇篇文稿,并与作者一道.在观察与谛听、品味与汲取、铭记与回味、编织与延伸的含英咀华中感叹和提高。

  存史求真写知青,历史地透着体温。《难忘的知青岁月》连通文化血脉.是对历史链条的无缝焊接,让读者在阅读中走入历史,体悟共和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细节又是历史的表情,人物是社会的根基,从一位作者可以窥视数十年历史,从一部作品可以看到一个时代。小则为珍品,大则为力作,《难忘的知青岁月》要为珍品与力作,首先得是精心之怍。客观地说,书中不乏可圈可点、开阖有致的优秀作品。作者对文辞修养、写作素质具较深刻的把握和领悟,体现了壮乡儿女的智慧和才情;不少文稿显现广西壮族、苗族、瑶族、苗族、仫佬族等民族的文化记忆,展示时代发展中的民族生活、民族性格和民族团结,令人欣慰;一些文稿道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交错,其生活烙印隐约可见上山下乡中谁都要面对的困境、找不到答案的迷惘、让人深思而直面人生奋发图强的感悟;有的作者虽文笔平平、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积极参与的文化自觉和沧桑铸就的坚定信念让人感动,憨厚的据实而述、质朴的照景而描也令人叹服;知青出书善莫大焉,或许是作者将要发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敞帚自珍,不说鞭辟入里、字字珠玑、却不失深刻与睿智,显示出可贵的责任担当。

  为免除更多遗憾,主题定位、素材取舍,每一章节、每一句话,作者和编者都经过反复斟酌,规范创作。有的文稿平铺直叙.我们做了较大幅度的删改,使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这一集体力作体现了广西知青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霜晨雨夜的坚守和情思,是饱蘸艰事书写的宝贵财富。许多作者已是知天命之岁月或花甲之年轮,道道皱纹镌刻着八桂大地的阡陌,根根白发折射着千年故土的风霜。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难忘岁月的怀想,触摸到他们对父老乡亲的眷恋和对山村田野的牵挂。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早于1996年,我负责广西层面有关专著的全书统稿和审校,阳国亮主编《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桂林知青)和孙屹(自治区人事厅厅长)、叶永生(自治区经贸委副主任,玉林知青)等副主编及其他编委和基层干部,期望多出人才成长和青年励志的读物;本人自幼破蒙读书、呕沥作文起,和书感情的笃实与日俱增,与创作结缘又铢积寸累苦吟深究,对凝聚一代人的真情和心血、具有较深远励志意义的《难忘的知青岁月》,自然呵护有加。在强化主流的创作实践和可知可感的文化形态中,我坚持"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走到田间地头找感受",深入探求知青创作的切入点和平衡表;坚持以真实性、思想性、代表性、可读性为准则,在各家绳墨、浩繁卷帙中耙梳修订,不惮其烦查索,勉力搜求史料,躬身案牍、殚精竭虑仍甘之如饴;坚持内外协调,不惜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弘毅求是,以淡定之内心强大的力量积极作为,共谋知青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倾注如此多的心力、如此重的情结,在我所著、合撰作品的经历中实乃首开先河。

  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张丹竹、责任编辑李葳更是认真严谨,从确定选题、选稿到编辑、出版环节,甚至审阅内容涉及词义、地名、人物与事件的诠释、提示、增删、考证等,大至事件的梳理、归类,小至时间及生难词语的诠释、词性、读音,都一一甄别。知青朋友们毕竟用火热的激情,为历史燃烧过丰富而浑厚的一页,如今又努力跟上时代的节拍。这并不是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而是对历史的恰如其分的担承,理应在领受思想和品格的磨炼中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并保持那份对于生活与他人的热情和坦诚。正是这沧海桑田、凤凰涅槃,《难忘的知青岁月》深邃的文化认知凸显了一代知青的生命底色和人生解读,且具丰富的当代中国文化心理内涵和广西地域风土特色。

  书中墨海虽无声,字里行间却有情。涤荡心灵、立意较高的《难忘的知青岁月》,并非史论,亦非事典,但它以特定的撰著者、特定的内容表现、特定的历史内涵和特殊的影响力,构成了新时期人文历史作品的一种特殊类型。见多了家国天下的波澜壮阔和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当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青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今天的图书的主角。这部书兼备"历史"的厚重和"传记"的真实,侧重讲述上山下乡的时代大背景下知青的心灵变迁史。这当中有积极的、要求改变命运的人生主题,有先期在新环境、新的身份认同、新的人生定位面前缺乏准备的状态,更有在独一无二的历史当口凸显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苦难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忘的知青岁月》在广西知青文史的发掘上,第一次用穿透时空的声音来探寻"一代热风冷雨过来人"的内心世界,第一次用情感激越的文字来叙述知青一代与当代历史的互动关系,勇于开拓知青文化的整合空间、思想深度和人文价值,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一边看图,一边读文,四五十年前的旧闻仍有新闻之感,艰辛的画面勾勒和涂抹着生活的暖色和亮色,让我们更真切地萦怀时空的斗转星移和岁月的沧桑况味,更直观地感受一段矢志不渝的激情跌宕,更深刻地领会磨砺与忠诚相伴、痛苦与温馨同行的人生哲学。每个手捧这部书的知青,当他们品读甘苦人生的时候,当他们为自己的生活阅历载入史册而感慨的时候,都会体验作品的魅力及其对心灵的深厚滋养,都会领略到创作中的艰辛和落笔时的真挚,都会露出心领神会的笑靥或流下感同身受的泪水。由于牢牢坚守和把握当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精审细校中与作者、编委、顾问、出版社保持信息互通、资料共享、思想交流、观点切磋。可以说,主编《难忘的知青岁月》是对自己的一次历史性超越。

  也正是如此,已经构成广西知青文化书写力量的一批撰著者,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曲折,都一直在坚守,在探寻知青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地跋涉。他们在主题开掘、人物刻画、情节结构、语言提炼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逐渐成熟的状态,使《难忘的知青岁月》在时代的社会形态、农村的生产状况、知青的生活变化等方面的叙述无不显现特定的色彩,客观反映了知青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段历史过程,成为知青文化研究可依托的重要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之于怀、形诸笔墨、不是简单出于知青情结的这一文本,反映了广西知青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似可成为中国当代史和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才学等研究课题的有力脚注,为这些课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料乃至"文献"支撑,并赋予"文献"以"活的生命"。当然,研究者个人的亲身体验,对于把握研究对象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记叙和研究上山下乡这一长达20多年的经济、文化历史,需要考察的领域远远超出个人的知青经历,这与"写自己"的传体著作是不一样的。广西知青为了一个时代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历史见证、一个民族书写的侧影素描,以内在动力和写作的名义走到一起,愿望、情感和思考等精神活动集中到统一思维和方向上,风雨兼程、携手前行。叙议交融,史海钩沉。记忆的空间和发掘的深度,决定着作品的力量。面对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强省市的知青作者阵容,我们找到了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兄弟省市参与创作的人数多寡和创作实力的强弱上,更主要体现在视野、观念、锐气、意志、氛围等方面;在下无论是阅历、思想的成熟程度,还是学识、学术功力上,都存在绠短汲深的局限。换言之,我们的作者不比区外作者写得差,广西也有丰富的生活和孕育的土壤及厚重的文化底蕴,但是较欠夯实的文化积累和强大的思想穿透力,一些文章逻辑上尚欠缺科学和力度,让人感到处理上山下乡这种宏大历史题材时创作底气和叙事笔法的不足。此外,有的朋友心想,写逝去的青春意味着缺乏社会阅历与现实观照,恐笔力或深度不够而难成高蹈宏略的气势。

  其实,诸如回忆录、散文、随笔、诗歌等多样体裁的文章,都是知青经历的心灵随感录。知青生命历程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知青题材创作,只在作者的一支笔--一支煤油灯下用过的笔,一支以史为鉴、秉笔直书的笔。这支笔,能够用客观朴实的语言讲述我们的生成时代和乡村故事,用叙事逻辑和理论视角诉说知青一代的过去,诉说祖国人民的未来,诉说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广西的知青题材写作如何才能在思想认识、叙述方式、创作观念、历史意识、史料发掘以及现实观照等方面有所突破,需要知青朋友探索实践的不懈努力,需要写作队伍素质的不断增强,需要学术理论的科学建构和智力支撑。我们应当站在托举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高度,挖掘广西知青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创作出更多可以传诸后世的精品力作,进而提升广西知青的创作能力和整体认知水平。

  五十春秋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年届耳顺,皓首编书,我深深感慨:已非三十尘土,岂止八千里路!而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进入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收入了北京知青赴陕北延安插队的照片和关于对知青历史的论述,显现了共和国知青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历史位置,再度引起了社会的热切关注。回望广西知青踏在南疆红土地上的一行行足迹,在审视心路历程、感悟人生真谛的同时,力求准确把握和谐主旋律、增强历史穿透力而九易书稿--《难忘的知青岁月》出版了!

  这部根系大地、仰望星空的纪实作品,充分反映了广西知青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自觉基于对知青文化的社会功能、历史作用、内在力量的深刻认知,这种自信基于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的透彻领悟。撰著者在创作中释放了高浓度的正能量,展开了广阔的社会时代空间和城乡文化场景,对中国当代史和知青文化及其学术研究创新起到了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作品若能有助于读者正确看待知识青年及上山下乡那段历史,以史为鉴,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实践探索的认识,并加强学术跟进与梳理,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2014年1月14日

  黄少雄简介:

  黄少雄,南宁二中老三届,经济专业本科学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业证书(1990~1991)0.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维尼纶厂、自治区纺织工业厅及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南宁桂源房地产公司、王莹文律师事务所工作。现为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退休公务员,研究员,高级政工师。

  广西作家协会、广西写作学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桂学研究会、广西人才学会、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广西中国一东盟文化研究会、广西先进文化发展促进会等会员。原广西组织工作研究会理事,广西社会心理学会、广西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广西江夏文化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广西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广西知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西专家顾问中心特约专家,中国法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等。多次主持广西知青文史研讨会、民间组织理论研究和政工实验课题,参与省部组织和国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项目等。

  1987全国企业报主编研修班、2000亚太房地产工商管理硕士(MBA)研修班结业等。在广西相关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国有大型企业等讲学l20多场次。自著、合著(含主编、统稿)文学著作l0种、社科著作22种,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论文33篇、评论35篇、新闻作品230多篇(幅),地市以上党委、政府采纳和中央、自治区领导批示调研报告12篇。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5项、地厅级38项,其中广西作家协会等文学作品奖4项,合著《组织人事工作实用手册》等6种著作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分管工作获地厅级以上表彰45项。获优秀共产党员等省部级以上表彰4项、地市级20项、大型企业ll项。入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广西军区政治部等《广西群英谱》"国家级荣誉称号"序列,入编自治区社科联《广西社会科学知名专家学者传记》、半月谈《中国创新人物》等。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 0)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葛天琳 黎朗晓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