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贵州频道 >> 贵州风情 >> 详细
贵州风情

独山花灯

2011年03月15日
来源:作者:文龙斌编辑:何月琴点击数:2756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独山花灯以灯戏兼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音乐曲调闻名于世。独山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6月,独山花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初,独山被评为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20093月,独山花灯被邀请参加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迅速在欧洲走红,在全世界的音乐界引起轰动,成为了全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人民日报报道,“源于能歌善舞的布依‘独山花灯’,在明朝‘调北征南’安邦之治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山花灯的艺术形态。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大迁徙给独山花灯带来了发展契机,这时候的独山花灯大量吸收了其它艺术门类的营养,进入程式化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以独山花灯群众演出队为基础而组建成立的贵州省花灯剧团,开启了独山花灯的快速成长期。2008614日,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独山花灯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历了500多年活态流变的发展传承,独山花灯从此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独山花灯以其二十余种扇帕动作,三十余种身体造型,四十余种音乐曲调为基本表现方式,在剧本、音乐、唱腔、舞蹈、服装等艺术表现上形成了婉转优美、活泼诙谐、歌舞兼并、灯戏兼容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优美的音乐曲调以及百余出传统和现代戏目,由原始的驱鬼避邪、祝神消灾、祭祀祈福的愿灯演变成为民间娱乐歌舞,最终发展成为独特的地方戏剧艺术,成为独山各族人民的文化财富。
  独山花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独山花灯有农民艺术之称,不仅在于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还在于它广泛的流行于农村,演员多为农民;常活动于农闲之古历正月,尤以元宵最盛,一般是初三起灯,十五收灯,常年亦见于各种节日、开业庆典、迎亲、立房和安葬老人等场合,但均以娱乐为目的。据统计全县花灯表演队,独山131个村就250多支花灯队。上个世纪初,县级文工队成立,通过30余年的搜救、挖掘、整理、加工、提炼和积累, 独山花灯作为贵州省代表剧种,多次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专家的赞许。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调演比赛屡获大奖。总政乐团根据独山花灯曲调改编的军乐曲在国内外演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受到了热烈欢迎。独山花灯也成了群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1990年省文化厅授予独山“花灯之乡”称号,1998年文化部授予独山“全国文化先进县”,为了系统地展示和检阅独山花灯的神韵和魅力,2002年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届中国·独山花灯艺术节”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花灯表演中的“响篙舞”曾经进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

 中国国际乡村旅游现场会在贵州召开期间与会代表赴独山观看花灯表演,好奇的外国专家拿起扇子翩翩起舞学花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3)
共2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 2013/6/13 18:44:33 评论:美丽的独山,欢迎您!!!
  • 2011/3/18 10:08:54 评论:每晚睡觉前我都会打开我的MP4,倾听何占豪先生写的《盛世花灯》,在熟悉欢快的独山花灯的乐曲中寻找往日的岁月,找到年轻时候的梦。——上海知青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何月琴 王振轩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

沪ICP备060309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