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贵州频道 >> 贵州风情 >> 详细
贵州风情

沉醉多彩贵州的十八个理由

2013年07月13日
来源:贵州电台交通广播作者:特派记者 谢红娟 侯莹 等编辑:何月琴点击数:1667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醉贵州省避暑天堂图片展》开展仪式在上海文新报业大厦举行,参加图片展开展仪式的有天柱县,丹寨县、麻江县、岑巩县、贵定县、惠水县、平塘县、独山县、遵义县、郎岱县、铜仁县、印江县等贵州上海知青,以及江西,云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上海知青,共150余人。[摄影:zhenxuan]

1、流淌在大地上的华丽交响
   搭乘现代交通工具穿行如今的贵州,快捷与舒适往往会让人忽略是在干沟万壑中出没,目力所及,除了山,还是山。这些山,险而壮美,奇而瑰丽,秀而灵隽,幽而神秘。
    山无水不秀,水无山不灵,贵州的山水总是相依相伴。贵州的泉、溪、瀑、河,或汩汩静流,或浩荡奔腾,与姿态各异的丘、坑、峡、峰,汇成流淌在大地上的华丽交响。万峰飞瀑劈峡开,一省山水待君看。

2、在寂静中倾听心跳
    贵州l7万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之下,隐藏着一个瑰丽多姿的巨大地下“神话世界”,这就是溶洞。织金洞、安顺龙宫早已声名在外,如今,中国西南,以贵州为中心的地域,已成为世界洞穴探险的首选地。近年来,随着已探明长度近百公里的双河溶洞和世界第二大洞厅燕子洞“苗厅”等若干新发现,贵州洞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领略亿万年水滴成石的洞中石柱、石笋、石幔的玄妙景观,在寂静中倾听心跳,体验“贵州归来不看洞”。

3、山巅上的大海
    如果在贵州某个山坡的田地里看到数不尽的石贝壳,你不要奇怪。因为,在二亿二干万年以前,今天群山莽莽的内陆贵州,是一片汪洋大海,和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同处于古提特斯海洋的东西两端。亿万年来,贵州隆起为高原,难以数计的远古生物,幻化为群山之巅的无语之石,等待着发现者来试解生命起源的无穷奥妙。

4、夜郎那张神秘的脸
     从战国时期到西汉,一个存在了约三百年的王国叫夜郎。
    2001年,在贵州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可乐,第10次考卉发掘出土了大量夜郎国时期的珍贵文物。在彝族古代文献中,可乐叫“柯洛倮姆”,意为“中央大城”。能与它并称“倮姆”的,只有成都(勒姑保姆)、重庆(储奇保姆)和昆明(勒波倮姆)。这里是夜郎王都吗,为何没发现夜郎王印?
    夜郎那张神秘的脸,不知何时能撩开神秘的面纱。

5、屹立600年的屯堡
    元末明初,30万明朝官军从江南进入贵州,分驻交通要地。他们战时奉令出征、父死子替,平时耕作练武、婚嫁繁衍。600年过去了,这些依然保留着进入贵州时的诸多明朝江南语言、服饰等等习俗的军人后裔,被人们称为“屯堡人”。
    他们的聚居地是当年的军营,在当年滇黔古驿道贵州中部沿途。走进这一个个以“屯”、“所”“卫”、“哨”为名的村落,你能看到衣着大袖宽袍束腰带的妇女,看到冷兵器时代的碉楼寨墙,看到只取材于古代征战的戏——地戏。
  
6、“文化千岛”上的合唱
    贵州各世居少数民族由于崇山阻隔,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文化干岛”现象。世代外来移民不断带入的新的文化,与更早根植于此的本地文化交融共生,使基于军事原因在明朝建立的贵州省,最终由军事上的通道成了文化的通道。 
    明代,以王阳明在贵州“悟道”建立学说为标志,贵州迎来了空前的儒家文化传播高峰。明清两代,贵州共结出“六干举人、七百进士”的硕果。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学府、学人、文化机构西迁贵州,贵州再次以通道之利,迎来新一轮文化大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又让贵州响起了更多新鲜的南腔北调。

7、石与木凝固的美妙音符
    石与木,是贵州各民族传统建筑广泛使用的天然建材。从贵州最早的先民仡佬族到苗族、侗族、布依族和明清时期大量进入的汉族移民,就地取材以石为瓦、为砖、为柱、为梁建造了大量至今散布于古村落的墙垣、宅院、桥梁、仓舍和牌坊。
    贵州的青山绿水间,那些古老村镇留给旅人的印象也许会一生不灭。

8、三百六十五天无尽的快乐   
    贵州各少数民族每年的节日共有1000多个。著名的民族节日,有多个民族共庆的“四月八”,有被称为 “东方情人节”的苗族“姊妹节”,有布依族查白歌节、侗族萨玛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
    这些节日的起源、内容各有不同,但都离不开盛装,离不开歌舞,离不开激情。过节的快乐,窜起了贵州少数民族一年又一年平静从容的生活。

9、穿在身上的悠远史诗
    在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服饰最为丰富的是苗族。如果用色彩斑斓来形容苗族服饰,失之于肤浅。苗族盛装最华美的是女装。以传统的刺绣、挑花、蜡染等工艺制成的服装,图案中有大量以象征手法记载苗族迁徙史的图案。服装,是几干年间没有文字的苗族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

10、停不下来的野与媚
    随着贵州侗族大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惊叹于这种多声部无伴奏合唱。而苗族的“飞歌”和小村子反排村的木鼓舞,则早已把另一种民族风情展现到五大洲的若干舞台。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水族“饯啷”、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阿且朵”,各不相同,各有韵致。那些飞翔于山水间的野与媚啊,正是贵州的歌之魂、舞之气。

11、舌尖上的极致
    如果你以为黔菜的特点就是“怕不辣”,那就错了。在贵州的寻常百姓家,用辣椒做出五六种菜肴屡见不鲜。黔菜善于用辣,突出酸味,讲求“辣醇、酸鲜、香浓、味厚”。传统黔菜代表作之一是贵州人、清朝名臣丁宝桢创制的 “宫保鸡丁”。
    历史上,贵州不产食盐。数百年间的“斗米斤盐”状况,使民间长期以辣椒和食用酸“代”盐,少数民族地区更广泛以谷物、鱼虾和明朝传人的辣椒和西红柿制酸。源于苗族民间的“酸汤鱼”现已入选国宴菜谱。
    黔菜取材广泛,在山野菜的使用上屡屡创新。数百种长期存在于民间的贵州小吃,已有相当部分被列为黔菜菜肴。

12、派给世界的飘香名片
    走近赤水河茅台河谷的旅程是令人难忘的芳香之旅。这香,是常年在茅台镇上空挥之不去的香。贵州茅台酒采用开放式发酵,——充分网络空气中的微生物群参与发酵。经年累月,这使茅台镇上空聚集了丰富的微生物群,它们使这片土地上的空气变得特别。
    贵州茅台酒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上获金奖,成为中国派给世界的一张飘香名片。
    如今,出产茅台酒的赤水河被人们称为“美酒河”,出产茅台酒和董酒的遵义成为中国酒文化名城,而基于地理环境、气候和工艺优势,更多的贵州优质白酒正被世人熟知。
  
13、明月清风品优雅
    贵州的城市与乡镇,依山傍水、有些年景的楼阁里,往往有着口碑最好的茗楼茶院。美丽的风景带不走,但坐拥山水,清风明月间品名的记忆,实在是领略过贵州茶文化的人都难忘的。
    中国西南是茶树的故乡。距今最1980年发现于贵州省晴隆县。贵州产茶见于文字记载已逾1500年。明朝时期,在向朝廷上贡茶的各省域中,贵州每年均名列第二。品一盏贵州绿茶,唇齿间的回甘‘难以忘却。

14、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清泉石上流,绿树石上生。没到过贵州的人很难相信,石头上能长树,水里也能?这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荔波,30万亩原始森林覆盖在岩石上。
    良好的生态,荔波不是贵州的唯一。从北部的赤水河流域到东部的清水江流域和西部乌蒙山区,若干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呈现出动人的景观。作为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生态屏障,贵州这颗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令人向往。

15、不同生命间的奇妙相逢
    将贵州之行作为一次寻访珍稀动植物之旅,你会变成那个幸运地遭遇奇迹的“阿里巴巴”。
    这里堪称珍稀动植物的王国,国家保护的70种珍稀植物、83种珍稀动物深藏位列其中:活跃在梵净山深处的黔金丝猴,飞翔在草海上空的黑颈鹤,深藏在赤水丹霞水间的侏罗纪“活化石”桫椤,第四纪冰河期劫后余生的珙桐,还有天麻、杜仲、竹荪,等等,都可能和你不期而遇。
    行走贵州,感晤生命,也许渐渐就学会对每一种生命包容尊重,跟每一种生命平等交流。

16、幸福像花开放
    若非亲眼所见,春天最常见的油菜花、杜鹃花一旦融入贵州的山水,竟会有着非比寻常的魅力。
    贵州的油菜花和杜鹃花妙就妙在总是借助贵州独有的喀斯特地貌的错落起伏,层层叠叠、高高低低一起牵着手,自由自在的蔓延着,给这高原之春平添了立体的色彩。
    黔西北的“百里杜鹃”有中国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宽1.2公里至5.3公里的花海足足绵延10多公里,开车浏览也得近两小时。面对那些铺天盖地同时娇媚地怒放着的红色、白色、黄色、紫色的杜鹃花,人们在它们的笑靥和芳香里会迷醉得几乎无法呼吸,正所谓“娇到深处心自醉,媚到极致语无言”。

17、掠过肌肤的清凉滋味
    盛夏时节到贵州,就像进入了“一台”藏在崇山峻岭里的“大空调”。
    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市,经中国气象学会认定,没有天气物候学意义上的夏天,原本以“西南煤都”著称的这个中高海拔城市,获得“中国凉都”美称。省会贵阳,近年被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贵州七月平均温22~25摄氏度,与炎热无缘;高原和风不断,与闷热无缘; “三晴两雨”,与燥热无缘;云量适中,与暴晒无缘。有人说,这就是上苍垂爱,所赐之“贵”——气候。

18、“红飘带”的诱人皱褶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空前壮举,人们将其二万五干里的行进路线誉为“红飘带”。如果要问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在哪里,答案显而易见:贵州。中央红军长征368天,其中在贵州127天。
    在贵州的黎平会议上,红军决定远离湘西,进军黔北,避免了更大的危机。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奠定胜局。
    由江西、福建始,“红飘带”一路两拂,在贵州,先扭成一个结,然后在遵义翩然解开,飘向西、北。 如今,红军在贵州境内征战时的大量遗址、遗迹,已成为亲临“转折之地”的人们探访的旅游景区、景点。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1)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 2013/8/7 12:47:15 评论:你好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何月琴 王振轩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

沪ICP备060309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