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6月2日,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决赛在东华大学体育馆举行。本次大赛共有6000余支舞团参赛,经过各社区、区县、大口的层层选拔,有223支队伍角逐本次百名“年度优秀舞团”。
上海珲春知青舞蹈队在没有任何的外援力量、经费援助下,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对第二故乡的深情,自编自导、自掏腰包、自做道具,以顽强和谐的团队精神,在高手如云、竞争激烈、强强相争的舞台上,一路过关斩将,从平凉社区的初赛、杨浦区的复赛、直到上海市的决赛。最终,以具有延边朝鲜族特色的舞蹈《新阿里郎》获得了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年度优秀舞团”称号。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平均年龄62岁、都是做爷爷奶奶的人了,为何能在上海绚丽的舞台上大展一代知青的风采呢?
无怨无悔是我们的境界。没有一分钱的好处,还要自掏腰包,每次排练光来回的车钱就要化上十几元,没有人说一个怨字。樊淑琴是组织参赛的功臣,舞蹈的编排、指导、服装设计等都是她亲手策划的,常常累得嗓子都哑了。排练中,张信中家正值装修房子,每次都要从顾村来回赶场,有一次不慎撞到,仍然坚持排练;祝亚男正巧喜得孙女,这是做奶奶最忙的时刻,为了团队的利益,仍然坚守在她的方阵中;林菊仙一直患有多种疾病,每周都要去医院定期检查,遇到排练就早早地去医院,检查完就往排练现场赶,从未缺席一次排练;因市里的决赛日期有变动,许多人服从大局推辞了原本要外出旅游的计划,像这样例子真的是数不胜数。
精益求精是我们的追求。自社区、杨浦区出线后,我们深深地感到自己还是有差距的,我们也知道各区县出线的队伍都是很有实力的,那么,拿什么去和强队比拼?在装备豪华上我们没有经济的来源,只能用精湛的舞蹈技术来与他们抗衡。我们要求每一个动作整齐划一,方向一致,于是,对一个一个的动作进行反反复复的排练,有的动作甚至反复排练成千上百次。沈国建、章志琴是我们团队中的啄木鸟,每次排练都用摄像记录下来,发到QQ上让大家查找不足,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追求,才有了我们今天在艺术上的提高。
民族特色是我们的精髓。坚持民族特色是我们此次参赛的指导思想,主打民族牌是我们知青对故乡割不断的情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上海的舞台上传播故乡的文化,扩大故乡文化艺术在上海的影响力。象帽、手鼓、长鼓是延边朝鲜族舞蹈的特色,为了原汁原味地表现延边朝鲜族舞蹈的风味,我们在细小的地方都进行打磨,买的象帽不一定能适合每个人,手巧能干的蔡育富就根据每个人的头部大小自己做,演出效果很棒;手鼓的三色贴面图如何能够居中整齐呢?王冠华就根据鼓面和贴图的大小,做了一个定位镂空的工具,于是每个手鼓鼓面都呈现出整齐美观的效果。
历时两个半月来,汗水一次次湿透了我们的衣衫,汗水也使民族之花绽放的更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