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七彩人生>>回忆篇
回忆篇

半个知青一世情

2018年07月04日
来源:上海知青网作者:周道纯编辑:楼曙光点击数:2937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人生的魔方任由怎么掰转 ,显现出的每一面都少不了一个“情”字:爱情、亲情、友情;同学情、战友情、同事情……。我的人生中还得加上一个特殊的“情”——上海知青情。

  我是个如假包换的黎川伢崽。1968年中师毕业,早于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半年左右,分配到社平公社教书。算起来我与知青中的“老三届”同龄。我们一起稚嫩、青涩。

  开初,我是看这些上海伢仂女仂笑话:下田怕蚂蟥,挑担双手托,见狗蹲櫈上……。那时公社各种宣传活动较多,搞宣传,少不了芳华少年参与。从被抽调参加文艺宣传队活动起,便开始了与上海知青们的接触。

  一经接触,我就惊掉眼球,上海伢仂女仂才艺爆棚!唱歌、朗诵、跳舞样样炸裂;用我未见过的洋乐器吹奏世界名曲是那样的娴熟、优雅。进而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篮球、乒乓球,技能酷炫。那时,就是在县城修个手电筒也是高端技术,而张启新、张宗陵能把普通家庭视为神奇的高科技的收音机的修理、装配玩转得顺溜顺溜……,我感觉到:自己尚在低端位运行的智商软件才刚刚初始化时,上海知青们已踏上了高端科技“奔几”的路径了。与他们一比,弱爆了!我庆幸自己走进社会后,在这么落后的山乡,能有这么多可以学习的老师。于是,我在工作中、教学中常向他们求教,还把全公社有各种特长的上海知青列了一个表,我称之为《师表》,至今仍烂熟于心。

  1972年,我与上海知青鲍月芬恋爱结婚,按老乡的说法,我即是“半个上海知青”。爱情关系,我与上海知青们从友情发展成了亲情。鲍月芬在公社广播站工作,我们也就住在公社院里,不少上海知青就常来串门。第二年我女儿倩倩出生后,由于是第一个知青中第二代,享受到了上海知青们“群爱”。知青们一见到她抢着抱她、亲她。亲得她小脸颊上长出了淡红的湿疹。倩倩特幸福,知青们总爱逗她玩,住在院里的农技员管金坤、广播机修员张宗陵把她举过头顶,放在脖子上满院疯跑。公社院里时不时荡漾着她“咯咯”开心的笑声,为公社院里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从倩倩会说话开始,鲍月芬就对她说:上海阿姨、爷叔都是阿拉的亲戚。并按年龄大小叫大阿姨、二阿姨、老伯伯、爷叔。女儿甜甜的称呼,也增进了我和知青们的亲情。不少知青把倩倩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去上海探亲,张小英、梅丽娟好几个人带着倩倩游动物园、豫园、逛南京路。女儿4岁那年。鲍月芬就在一块布写上自家上海的地址、缝在她衣服里面,放心地交由朱玲、徐文娜坐在堆满稻谷的货车上,辗转从光泽上火车去上海。朱玲把她接到家里住了一段时间。朱妈妈也把倩倩像自己的亲外孙女一样疼爱,多年以后还惦记着她呢!

  是人都会有感情,是心都会动情,渐渐我的潜意识里也把知青看成是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情感的天平自然而然地向上海知青倾斜了。那时我在公社教革会工作,因公社干部人手少,我又住在院子里被抓差方便。领导就常常把我顶公社干部使用:代理过一段时间的公社团委书记,还当过公社知青专职干部。手中有一点点小“权”,可以推荐各大队、生产队的民办老师。公社推荐上大学、进工厂人员的政审材料,第一道手续交由我办理。我便在自己“主办”的事务上“以权私”,“替”上海知青说话,处理事情偏向上海知青。因此出现了各大队、生产队民校教师中上海知青居多现象。在推荐上大学人选中,我把上海知青政治表现材料写得详细具体,有观点又有实例。参加县政府推荐入学评审会时,作推荐发言有说服力、竞争力。提高了本公社上海知青入学的成功率……。故而公社干部总笑说我“半个上海知青”名副其实。

   七十年代中期,上面已开始重视抓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组织全公社老师开展在职函授学业习中,上海知青老师就成为我抓函授大学学习的骨干力量,教师函授取得了一定成效,被县教育局定为试点,全县推广。此后,县里又开始抓知青的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因社平有抓以上海知青为中坚力量的教师函授经验,就决定在社平公社开展上海知青函授大学学习的试点。1976年8月县教研室二位老师带着我和龚仁侣、武国强二位上海知青赴九江、鄱阳、上饶、乐平等地取经…… 

  短的是岁月,长的是真情。一九七九年大批上海知青返沪了,不久我也调离社平到县城工作。虽然我与大批上海知青联系少了,但这段短短岁月里凝结的亲情、友情珍藏在心里,变成了牵挂的心絮,依然飘动着……

  一九九二年我在县文联工作期间,县委、政府领导决定派我和倪龙章这“一个半上海知青”去上海寻亲——重新联系为黎川红土地作出重大贡献的全县的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们。

  我俩拿着当年插队黎川二千四百名上海知青的名册,沿愚园路、江苏路、长宁路、武夷路、天山路……一条条街、一个个门号查找。我不但恢复了与原社平亲友联系,还找到了像原插队在西城,时任上海市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的阮光明、原在宏村插队,时任北新镇镇长的姚也勤、原在潭溪公社插队,长宁区民政经济办公室主任孙成华等全县400多名回沪知青。在沪期间我们受到了知青们亲人般的接待。感受到了上海知青对黎川红土地和对黎川老乡的温度和热情。

  我们的寻亲活动、爆燃了回沪上海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激情,纷纷通过各种形式倾心尽力为黎川的发展,为黎川老乡办事。阮光明秘书长带着企业家几度到黎川考察,在西城五通为黎川建起了第一座希望小学,还为黎川陶瓷工业发展引进了资金…… 

  回沪知青的努力促成了长宁区委、政府派出了代表团赴黎川访问。黎川县委、政府领导也几次到上海长宁区招商。 

  自那年寻亲后,上海知青们的目光再也没离开黎川。黎川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他们的心。近年网络的发展,“黎川”成了他们网上的热榜、热搜。他们为黎川通高速公路欢呼;为老街建设喝彩;黎川几上央视,他们引以为豪,互相传播;而今又与黎川人民做着同样的高铁梦…… 

  那年的寻亲,我也因此结识了全县更多上海知青,扩大了知青朋友群,攀上更多的“亲戚”,每年的社平知青聚会、全县的知青集会都会通知我这个“半个知青”,还几次受邀参加过潭溪等公社知青集会。

  2004年5月,我爱人鲍月芬不幸走了,但知青们对我,情还是那份情,亲还是那样亲。关爱依然是那样热呼。姚也勤从任北新泾镇镇长,后任书记,再任长宁区政府对台办主任,不管职务升迁,无论在哪个任上。只要我去找他,他总是拨冗见面。有几次县里有关人员来沪,只要一联系他,他总是热情接待。原插队在德胜关,回沪任职于长宁区职介中心的严皓明主任,不论是我因私事或为黎川老乡找他,他总想法帮忙。我视之为老师的连键先生,当年在社平因中学语文作业上的语法题“争执”,而结下了厚厚的“梁子”,在上海恢复联系后,我俩“梁子”越结越深,往来更是频繁。他从上音附中退休多年,仍然时不时为我送来上音演出票,让我享用音乐艺术大餐。我俩互加微信后,持续不断地隔空“憨怼”。

  留在黎川当护士的王少华,我的两个小孩从小到大都得到她的关照,是女儿心中知青阿姨中的亲阿姨。回沪后,王少华把爱延伸到了女儿、儿子的下一代身上。记得2006年初冬的一个晚上,我女儿出差,我的外孙疑似误吞硬币,我惊慌失措,但立马就想起外孙的阿姨婆婆——王少华。电话打过去,她嘱咐:“赶快去看医生”。时下已晚上十一点多了,她也几乎同时与我们赶到了长中心医院…… 

  到上海二十多年了,我的“上海知青情”像浦江水一样悠长悠长,2015年,我孙女因学期中途家迁新址。一时进不了幼儿园,我们全家:急!武国强、陈增强两位知青爷爷知道了也:急!他俩四处联系,终于遂了我们心愿…… 

  92年来沪寻亲才认识的原插队中田公社的刘秉申先生。攀上“亲戚”算起来26个年头了。以前他经常邀请我到他单位和家里作客,退休后依然是持续高热。近两年我在外地的时间多了,见面虽少,但之间的电话联系未断,每年的元旦、春节总会收到他饱含深情的短信。一句祝福、一声问候,温暖在心,永留记忆里…… 

  “上海知青情”是真情更是真心,是友情更是亲情,此情无价,此情隽永。五十年来,“上海知青情”已植入了我这个“半个知青”人生的年轮中,并将持续到我生命的终结……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 0)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邹农 刘惠明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