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知青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七彩人生>>回忆篇
回忆篇

叶竹隘的雪

2021年12月29日
来源:上海知青网作者:陈伦修编辑:楼曙光点击数:616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天气预报不断的提醒寒潮和雨雪在南方多地生成。凭直觉,江西黎川的德胜关山区应该会下雪或冰冻了。

  果真,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文友丁艳发送的德胜关叶竹隘的雪景。跟随着拍摄者的镜头,我看到了曾经修筑过的黎泰公路周边的大山和路基。虽然远处的山头新建了风电铁塔,路边也加装了绿色的护拦,路面也由水泥铺就。但裸露的山体、冰雪覆盖的竹木、远处的云雾却似曾相识,那么的熟悉而倍感亲切。

  不曾想到,当年数万民工在风雪严寒里的筑路工地,今天已成了黎川青年男女们登山徒步的网红旅游打卡地。

  上世纪1969年秋,为了当时战备需要,一条由北京通达福建的战备公路一黎泰公路段,将翻越黎川德胜关山区的崇山峻岭而兴建。全县各公社的数万民工在德胜关茅店到与福建交界的叶竹隘绵延廿多公里的群山之间,搭建工棚、埋锅造饭、开山放炮、铺路架桥,拉开了一场筑路的会战。

  1970年元旦,一场大雪突如袭来,整个德胜关山区被冰雪覆盖,从茅店到叶竹隘的黎泰公路沿线,筑路工程全面被迫停工:因大雪封山,民工的生活物资大部分被困茅店中转站,山上的粮食、蔬菜、药品等面临断供。面对大雪带来的一时困境,大家自觉的进餐时少盛一碗饭,多省一粒米,伙房每日也只能以“饮汤"加上盐和藏椒用来代替菜肴。

  当年,作为参与黎泰公路建设的一名上海知青,和民工们一起经历了这样一场因冰雪带来的生活危机。

  雪还在下。

  到处是被雪压得倒伏的茅竹、松枝。

  工棚的火堆前,老支书召集全大队的党、团员开会,决定派人下山挑粮。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但为了表现积极向上,我还是报了名加入了挑粮的队伍(那年我刚十七岁)

  一副箩筐、一顶斗笠、一根实芯方竹代替了徒步的手杖。这就是下山挑粮的全部装备。比起今天徒步登山的时尚装备来.可谓简单之极。

  清早,被冰雪盖没的下山小道上,老支书走前探路,一队人前后呼应紧随其后。大家把稻草绳绑在“解放"球鞋上,以避免行路打滑,跌入深不见底的山涧。行走在山间羊肠小道,放眼是青松雾白雪,云雾和群山,这也是我唯一的一次体验过的“穿林海跨雪原"的真实感受。但前面的路还很长,担子也很重!

  中午时分大家安全抵达茅店。一拖拉机拖斗的大米、蔬菜、猪肉茶籽油等生活一必需已等候多时。每人被要求负重六十斤左右的生活物资返回营地。令我起敬的是,老支书和一些党员们在筐里又加了好些米面和芋头。(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识了共产党员)

  有道是下山容易上山难。可在铺满冰雪的山上,下山不容易:背负着六十来斤的米面,上山更不容易啊!途中经过一段陡峭的山路,数百个布满冰雪的台阶,几乎是成600角上下。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既要护着肩上的粮菜,又要顾着脚下冰滑的雪路。走完这段台阶,已是汗流浃背,头上的热气又很快冻结成了霜。

  一队人一步一驱,艰难的经下浒嶂、上浒嶂、鹅井,终于傍晚时分到达了位于叶竹隘附近的大队营地。

  米来了,肉来了,菜来了。大山深处的茅竹工棚间重又升起了袅袅炊烟。

  风停了,雪停了,一轮夕阳辉洒在叶竹隘雪后的山顶,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五十多年过去了。

  叶竹隘山间的树木、竹海更加的郁郁葱葱。叶竹隘四周被冰雪覆盖的山峰成为了黎川一景。当年的战备公路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一S214省道,经由叶竹隘关口连接起了闽赣,繁荣着两地的经济发展。当年开山放炮的轰鸣已消失在叶竹隘的鸟语花香中:冰雪盖过的小道已被水泥铺就:筑路的火热场面已不再被记起。

  但是,做为一代知青在大山深处走过的修路人,却难以忘记那风雪弥漫的长夜:难以忘记往德胜关叶竹隘工地挑粮路上的雪。

  2021.12于上海
发布评论文章评论( 0)
共1页,当前为第1页[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转到
发表我的评论

验证码:
主编:邹农 刘惠明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3 - 2010 版权所有 http://www.shz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