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一种新诗体。它成熟于唐代,它与古体诗的差别在于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具体的说,近体诗 “ 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平仄、讲对仗 ” 。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是按形式(平仄、对仗等)而不是按时代。
一、句数、字数固定
1.四句 整诗由四句诗构成,称为“绝句”。如每句有五个字,称为“五绝”,有七个字就称为“七绝”。
例:
五绝(五言四句) 七绝(七言四句)
静夜思 · 李 白 江南春 · 杜 牧
床前明月光, 千里莺啼绿映红,
疑是地上霜。 水村山郭酒旗风。
举头望明月, 南朝四百八十寺,
低头思故乡。 多少楼台烟雨中。
2.八句 整诗由八句诗构成,称为律诗。每句五个字,即为“五律”,每句七个字,则为“七律”。
例:
七律(七言八句) 五律(五言八句)
蜀相 · 杜甫 山居秋暝 · 王维
丞相祠堂何处寻? 空山新雨后,
锦官城外柏森森。 天气晚来秋。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明月松间照,
隔叶黄鹂空好音。 清泉石上流。
三顾频烦天下计, 竹喧归浣女,
两朝开济老臣心。 莲动下渔舟。
出师未捷身先死, 随意春芳歇,
长使英雄泪满襟。 王孙自可留。
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每联都有名称,按动物的部位来命名,如第一二句称“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称“颈联”,最后两句称“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对仗。
二、讲究对仗
1.对仗的要求
律诗是要讲究对仗的,即中间的两联(颔联、颈联)是必须要讲究对仗的。所谓“对仗”即每联中的两句诗在词性、词语结构和平仄上必须两两相对。这里我们先从词性与结构上谈,平仄问题在下面再说。
例:
映阶 碧草 自 春色, 明月 松间 照,
动宾 偏正 虚词 偏正 偏正 偏正 动词
隔叶 黄鹂 空 好音。 清泉 石上 流。
三顾 频烦 天下 计, 竹喧 归 浣女,
偏正 并列 偏正 名词 主谓 动词 偏正
两朝 开济 老臣 心。 莲动 下 渔舟。
(动宾:动词与宾语组成;并列:两词词性相同,地位相等;偏正:以后边的词为中心;主谓:由名词与动词或形容词构成)
例句中“三顾”与“两朝”还同时由数量词构成。
2.对仗的类型
(1)工对与宽对 名词中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为工对,不同一小类词相对为宽对。
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雪霜露)、地理(山水江河湖泊都邑)、草木(花草树木松柏桃李)、宫室(亭台楼阁窗牖门户)等。
“日”与“风”对为工对,“日”与“山”对即宽对。
(2)正对与反对 同义词相对为正对,反义词相对为反对。
如:“非”对“不”、“行”对“走”为正对;“有”对“无”、“智”对“愚”为反对。
(3)借对与流水对
A.利用一字多义形成对仗为借对。
如:“累月”的“月”意为“年月”,因其有“星月”意,故可与“浮云”相对。
B.一联中两句在意思上相承为流水对。
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是说山中下了一夜的雨,树梢上就像流着几百道泉水。两句诗是相互承接的。
二、严格的平仄要求
写近体诗最难的是平仄要求,也是毛泽东不提倡年轻人写格律诗词的原因。因为讲究平仄,往往束缚了人们的情感表达。
1. 什么是平仄
平仄即古代的音律,不同的平仄组合形成诗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词,更是按不同的词牌可以演唱,平仄格律要求更复杂。
2. 古音平仄与现代四声对照
平声:阴平和阳平 如:衣 移
仄声:上声和去声 如:椅、意
古入声字: (爆破音) 如:白、国、波
特别要注意的是,现代阴平与阳平音中有一部分是古“入声字”,它必须归入“仄声”中。而这些字对于南方人来说比较好掌握,即用南方音念无法将其拖长音,并有声音突然爆出的感觉,故称“爆破音”。大家可以对所举的例子多念念来体会。
3. 平仄的四种基本式
(甲)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乙)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丙)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丁)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上述所举的是七言的格式,如果五言的话,只要去掉前两个字即可,如(甲)式为 “仄仄平平仄”。
4.近体诗平仄的“粘”、“对”规律
A.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需“对”。(同一联中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
如:出句:空山新雨后
对句:天气晚来秋
出句的“山”是平声,对句的“气”就是仄声。由此看,同一联中出句如用(甲)式对句只能用(乙)或(丙)式。
B.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的第二字需“粘”。
如:上联对句:天气晚来秋
下联出句:明月松间照
上联对句的“气”是仄声,下联出句的“月”也要是仄声。由此看,上联的对句如用(甲)式下联的出句只能用(丁)式。如此循环,形成整个诗的“粘对”相应。
如:晚晴 · 李商隐
(乙)深居俯夹城, (丁)春去夏犹清。(“居”与“去”对)
(甲)天意怜幽草,(“去”与“意”粘)(乙)人间重晚晴。(“意”与“间”对)
(丙)倂添高阁迥,(“间”与“添”粘)(丁)微注小窗明。(“添”与“注”对)
(甲)越鸟巢乾后,(“注”与“鸟”粘)(乙)归飞体更轻。(“鸟”与“飞”对)
4. 各式中平仄使用的规律
各式中平仄使用的规律可用一句口诀来处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每句中“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灵活处理,而“二四六”处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
(1)一三五不能不论。①丁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后三字都是平,为“三平调”,是不允许的。 ②乙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必须是平。否则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叫“犯孤平”,为近体诗大忌。(其它句式无关)孤平可救,即将本句第五字由仄变平。
(2)二四六可不分明。①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由仄变平(称为“拗”),但本句第五字要由平变仄予以补救。②甲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第六字可由平变仄(拗),但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个字必须由仄换平以“救”。
以上的变通,在术语上叫“平仄的拗救”。
5. 平仄的拗救
乙种句的拗救 如:“溪柳自摇沙水清”中第三字“自”应为平声却用了仄声,本句中
的第五字就由仄变平,用了“沙”字来救。
丙种句的拗救 如:“记取江湖泊船处”中第六字“船”应为仄声用了平声,本句第五字“泊”就由平变仄予以救。但此时本句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须为平声字。
甲种句的拗救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中上句第六字“万”应为平声却用了仄声,故下句第五字“无”由仄变平以救。
三、近体的押韵
近体诗的押韵有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这是由其基本格式所决定的。下面我们由律诗说起。(所要强调的是因语音的变化,现在看来不同韵的字,在古代是同韵的)
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均看第一句)
第一式:五言 仄起仄收;七言 平起仄收 。即(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旅夜书怀 · 杜甫
(甲)细草微风岸,(乙)危樯独夜舟。(丙)星垂平野阔,(丁)月涌大江流。
(甲)名岂文章著,(乙)官应老病休。(丙)飘飘何所似?(丁)天地一沙鸥。
近体诗都是平声押韵的,而此式因第一句是仄声收尾,最后一字为仄声(“岸”),故不必押韵。其他的则双句(最后一字为平声“舟、流、休、鸥”)押韵,单句不押韵。
第二式:五言 平起仄收;七言 仄起仄收。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山居秋暝 · 王维
(丙)空山新雨后,(丁)天气晚来秋。(甲)明月松间照,(乙)清泉石上流。
(丙)竹暄归浣女,(丁)莲动下渔舟。(甲)随意春芳歇,(乙)王孙自可留。
同上,第一句仄声收尾(“后”),故不必押韵。而双句最后一字平声(秋、流、舟、留),需押韵。
第三式:五言 仄起平收;七言 平起平收。即(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丁)城阙辅三秦,(乙)风烟望五津。(丙)与君离别意,(丁)俱是宦游人。
(甲)海内存知己,(乙)天涯若比邻。(丙)无为在歧路,(丁)儿女共沾襟。
第一句平声收尾(“秦”),故需押韵,其后双句押韵(津、人、邻、襟)。
第四式:五言 平起平收;七言 仄起平收。即(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晚晴 · 李商隐
(乙)深居俯夹城,(丁)春去夏犹清。(甲)天意怜幽草,(乙)人间重晚晴。
(丙)倂添高阁迥,(丁)微注小窗明。(甲)越鸟巢乾后,(乙)归飞体更轻。
同上,第一句与双句均需押韵。(城、清、晴、明、轻)
至此,我们可以随意组织律诗了,不必花功夫去背平仄各式的。以(甲)式起句举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押韵、对
仄仄平平平仄仄――不押韵、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对
平平仄仄平平仄――不押韵、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押韵、对
仄仄平平平仄仄――不押韵、粘
平平仄仄仄平平――押韵、对
四、绝句四式
相对于律诗,绝句为律诗的一半,即只有四句,但这四句绝不是随意组合的,它有自己的规律,简单的说,它是截取律诗的四联,重新组合而成。
以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为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首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颔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颈联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尾联
1式,首联与颔联组合。因颔联需对仗,故此式后两句必须对仗。
如:军行 ·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2式,颈联与尾联组合。因颈联需对仗,故此式前两句必须对仗。
如:乌衣巷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式,颔联与颈联组合。因此两联都需对仗,故此式两两对仗。
如:漫成一首 ·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4式,首联与尾联组合。因此两联都不需对仗,故此式不必对仗,为绝句常见的形式。
如: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五、 近体诗的用词
一般来说,近体诗是严禁在同一首诗中出现同一个字的,但用好了却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如:黄鹤楼 ·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四次出现“黄鹤”,表现了物是人非,空余白云,异乡日暮的乡愁之感。同样的情况还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中“凤凰”与“台”的多次重复也表现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本人也曾学写过一首纪念苏东坡的诗:
记念东坡先生诞生960周年
大江词蕴大江怀,帆举大江入梦来。洗砚池留无限意,舣舟亭系不羁才。
一生坎坷遭三黜,两代奇英动九垓。苏子仙游风节在,藤花香远几曾衰。
首联三次出现“大江”,既突出其“大江东去”词句,表现其豪迈的词风和洒脱的性格,以及坎坷的命运,也表达了对苏翁的怀念。
六、近体诗的结构
中国作文历来讲究“启、承、转、合”,律诗、绝句也如此。
例: 绝句 律诗
启 一道残阳铺水中, 风急天高猿哀鸣,渚清沙白鸟飞回。
承 半江瑟瑟半江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转 可怜九月初三夜,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孤病独登台。
合 露似珍珠月似弓。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居易《暮江吟》 杜甫《登高》
而且一般说来,“启”由眼前所见景、事引起,“承”则承接“启”,多为继续写景描物,“转”则转为叙事抒情,“合”则会点出主旨。当然,这是唐诗的特点,宋以后说理诗兴起,往往就打破此规律了,所以后人论诗常赞唐而贬宋。其实也不必拘泥的。
附带说一下词。词的格律不像近体诗那么好把握,因为它是一词牌一格律,填一首词就必须知道这首词的平仄、押韵(平韵、仄韵)和是否需要对仗、在何处对仗等。以最简单的白居易的《江南好》为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同样在一三五处可以适当不讲究。双数和末句押韵,押的是平韵。(谙、蓝、南)第三第四句在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