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边缘棚户区的潘家弄小学教师、体弱多病的王双铃又接了一个乱班。当她走进教室时,调皮捣蛋、缺乏纪律的学生在教室里闹成了一锅粥。王双铃凭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好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班里颇具“挑战”气魄的路明显然是男孩中的“领袖人物”,他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着艰苦的足球训练;李小朋出身在富有但缺少文化教养的家庭,已经沾染上不良习气;周丽萍的父亲抛弃了妻女。她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因此上课总迟到,经常被同学嘲笑。
王双铃生日那天,她家访回家时,丈夫大刘正燃起蜡烛等待着,他一直在为妻子的健康担心,烛光下。夫妇两人默默相对。小朋的父母因进行非法活动被逮捕,小朋逃学在外被坏人利用,王双铃把小朋带回了家里住,大刘默默地接受了。路明的腿被进出学校的卡车轧断,他的母亲找到王双铃家哭骂,大刘为此对妻子发了一通火,王双铃独自在路明昔日练球的立交桥下哭泣。丽萍不堪忍受母亲打骂,离家出走,王双铃顶风冒雨,在深夜找回了丽萍,丽萍母亲深受感动。小朋私自拿走王双铃家50多块钱,被大刘斥责,小朋愤然离去,王双铃追赶时心脏病发入院。
王双铃的爱心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全班的面貌大有改变,她带着同学们去郊游看海,为了不使腿伤未愈的路明掉队,王双铃背他爬山,过度的劳累使她再次发病,靠在山石上,她永远闭上了双眼。孩子们满怀悲痛,自发地在班里举行了追悼会。在王老师生前最喜欢的烛光里,孩子们仿佛再一次看到了老师那亲切的微笑。
1990年的年底,
吴天忍偶然看到剧本《天国之门》,剧本以看守太平间的老头儿的视角描写种种人间悲喜剧。其中一个故事是小学女教师去世后,她的学生们一定要进太平间见她最后一面并向太平间看守讲述了老师生前的事迹。这段情节深深触动了吴天忍,他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得到老师教诲帮助的往事,同时也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基础教育薄弱、教师地位低下社会状况。他认为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决定把《天国之门》中的关于老师的那一节拍成电影。他找到《天国之门》的原作者之一
陆寿钧,希望陆寿钧能把描写老师的这一节抽出来,拓展成剧本。这一提议引起了陆寿钧的共鸣。因为陆寿钧本人出身于教师世家,他的妻子就是小学的副校长,教师的酸甜苦辣他感同身受。在编写剧本时,陆把亲人们的经历融入剧本中。经过数月修改,《烛光里的微笑》剧本问世,但在筹资时遇到了困难。尽管知道按当时的市场情况,这类影片肯定会赔钱。
吴天忍还是向
上海电影制片厂领导立了“军令状”:如果影片失败,他就不再当导演。在他坚持下,上影厂领导终于同意拍摄该片,而且表示:只要社会效果好,经济上赔钱也算完成任务。
在剧本通过之初,吴天忍就决定主
宋晓英来扮演王双玲老师。因为宋晓英在《
十六号病房》中扮演的刘春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吴天忍觉得她的形象、气质、表演路子与他想象中的王双玲契合。宋晓英接到吴天忍邀请后欣然接受,没有计较片酬,只要求导演给她一点时间体验教师生活。
该片可以与
苏联影片《
乡村女教师》相媲美,无论是人物形象刻画,还是反映时代精神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