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源于
胡琴,是胡琴类板面
弓弦乐器。豫剧板胡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
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
三弦琴(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
樊粹庭与
陈素真把板胡引进豫剧舞台,并进行了细微的改良,此后板胡就成了豫剧的主弦。
豫剧板胡俗称“瓢”,它是豫剧“文场”(管弦乐)之首,过去叫它“当家弦子”、“头把弦”,现也称“主奏乐器”或“主弦”。
在解放前后很长一个时期中,豫剧伴奏都没有定腔定谱,整个文场音乐的起伏,都全靠
板胡来带领。托腔、保调的重任也靠它来完成,甚至一些效果音响也由板胡承担。在业余的豫剧演唱活动中,往往一把瓢就代表文场的全部乐器了(至今也还是如此)。随着豫剧音乐的发展,乐器逐渐增多了,但板胡仍然是主弦。
豫剧板胡的音色高亢、强烈、明朗、清脆,有鲜明的
地方色彩,它与豫剧粗犷、豪迈、激昂、慷慨的音乐风格是相适应的。因此,在
豫剧的音乐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它的主导作用。
[琴杆]也叫“担子”,用
檀木或红木制成,上方是方柱形;顶端稍向外斜,美欢大方:顶端下来边刻有“弦库”,库内横穿弦轴、竖穿弦线;弦库以下是圆柱形,越往下越细,穿过瓢壳(共鸣箱),到透过“琴托”时,则又成方形。
[瓢壳]就是琴筒,即把坚硬的槟榔壳的两端切去后所制成的共鸣箱。两个
切面一大一小,大口一端粘有用,圆形薄桐木制成的“瓢面”。
[千金]也叫“腰码”,有木制、骨制、
化学材料等多种,以
楠木制的最好。豫剧板胡的千金多用固定的,因它基本是用切把演奏的,而且弦又撑得紧,活动的千金影响音准和切把,所以不用。千金靠琴杆一端平穿小孔,用细丝弦把它紧紧绑在琴杆上,位置在外弦轴(下边的弦轴)与码子之间的上三分之一处。
[码子]也叫“底码”,有木制、竹制、骨制等多种,雕成桥形,如[图二],置于瓢面上端的上下直径的四分之一处,弦槽的距离以弓毛放入两弦之间稍有间隙为宜,不可过窄过宽。码子对音量大小、音色好坏有很大关系,应该在使用中选择出最适于自己手的
板胡的码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