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腺瘤
发生在结肠的一种息肉性病症
管状腺瘤是发生在结肠的一种息肉性病症,是息肉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类型,以往常称为腺瘤性息肉或息肉样腺瘤、结肠腺瘤,属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发病率差别很大,40岁以下的发病率低,60岁以上较高,男女无明显差别。常与管状腺瘤伴发的综合征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整个结直肠(大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腺瘤数量随青春期发育逐渐增多。出现症状多在15~20岁,40岁左右可发生癌变。管状腺瘤大多数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结肠镜检查或X线剂灌肠时发现。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腹泻便血,多发腺瘤或腺瘤较大时,可出现腹痛,便秘,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及贫血等症状。结肠腺瘤无论其大小,部位如何,治疗原则上均应内镜或手术切除。FAP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全结肠切除)。活检或手术标本应作病理学检查。管状腺瘤是一种具有明确癌变倾向的腺瘤,其组织学分类绒毛状成分<20%,最常见,以有蒂者居多,>2cm时癌变率显著增高。瘤体越大,恶变概率越大。积极接受治疗,可治愈。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体积小,包膜完整。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组织发生:内层细胞柱状,外层为基底样细胞,结构上与排泄管相类似,推测其组织来源可能为排泄管上皮。
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u003e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治疗
危害
预后
预防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危害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