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简称《科图法》,于1954年开始编写,1957年4月完成了自然科学部分的初稿,1958年3月完成了社会科学部分的初稿。同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分类法的第一版。1959年10月,索引也得以出版。1970年10月,《科图法》开始了修订工作,至1974年2月发布了第2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和附表部分。随后,在1979年11月和1982年12月分别出版了第2版的社会科学部分和索引。
《科图法》包含五大部类,分别为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综合性图书,共计25个大类。具体的大类及其对应的标记符号如下所示:
《科图法》的结构包括主表和附表两个部分。主表包含了大纲、简表和详表。而附表则分为通用附表和专类附表两类。第一版共有八个通用附表,分别是总类复分表、
中原地区时代排列表、中国地域区分表、中国各民族排列表、国际时代表、世界地域区分表、
苏联地域区分表和机关出版品排列表。然而,第二版删除了一些利用率较低的附表。无论是第一版还是第二版,都提供了相应的索引。
《科图法》采用了阿拉伯数字作为类目的标记符号。这些号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顺序数字,用于标识五个部类和二十五个大类的主要类别;第二部分则是"小数制",即在前两位数字之后添加一个
小数点".",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小数体系进行编号,以便容纳更细致的类别。在类号的排序过程中,首先排列顺序数字,然后依次排列小数点后面的小数位,如11.1、11.11、11.12、11.13等等。
《科图法》广泛应用于
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图书馆。截至1979年,已有超过一千个单位采用了这一分类法。此外,
中国国家图书馆和
上海图书馆在其统一编目卡片上印制了《科图法》的分类号。1986年,该分类法获得了国家科委颁发的科技情报成果奖和中国科学院颁发的
科学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