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救妈妈》是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30课137、138页精读课文,由陆洋朗读。
本文主要讲述爱迪生借助镜子英勇救妈妈的场景,借助这个场景,来写出爱迪生的聪明机智,爱动脑筋的品质精神。
但文章描述的事情久有争议。
作品原文
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有一次,他靠自己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七岁。一天,妈妈忽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医生终于来了。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
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房间里光线太暗没法做手术。”爸爸说:“那就多点几盏
油灯。”医生还是摇头,连连说不行。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
托马斯·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爸爸恍然大悟,医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医生夸奖爱迪生,说:“今天多亏了你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注释译文
词语理解
恍然大悟: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也作“豁然大悟”,为成语。可以形容人对某事情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豁然开朗。
内容简介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
美国著名发明家、企业家。
本篇课文借助一个小事例,来写出童年爱迪生的聪明机智,爱动脑筋的品质精神。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第137~138页。生字词有斥、屈、堂、恍、悟。
文学争议
内容虚构
2017年3月,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在这份网上热传的帖子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而且,根据历史资料,
托马斯·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
网上的吐槽者说,看过几种爱迪生
传记都没有此事的记载,还有人“考证”到,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不可能有这种手术。并且
油灯的光根本不足以做手术。
社会看法
•语文不是历史,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中国青年报: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做根据,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温儒敏教授:“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介绍,1940年
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
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
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
托马斯·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
“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
海淀区一位小学校长:“语文不是历史。”“其实语文课文本来就存在两种类型,就是写实文体和虚拟文学。”现在这个问题不像是讨论“真”和“假”的问题,而是借机发泄了一下情绪。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
连中国:“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余党绪:“社会上的很多讨论可能更多地站在文学的、社会的,或其个人趣味的角度上,而非语文的角度。”
处理结果
近期,网上有人对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提出质疑。
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经查,该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内正式
出版物中已出现,于2002年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
中央对中小学教材建设高度重视,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编写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新版一年级教材于2016年9月替换了原人教版语文教材,2017年9月替换了二年级教材,后期人教版所有旧版教材将全部更换为新版教材,旧版教材不再使用。在新版教材中,没有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