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跨海大桥是台湾
澎湖县的一座桥梁,连接澎湖群岛的
白沙岛和西屿岛,是澎湖群岛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第一代大桥于1965年开始兴建,1970年完工并通车,1995年拆除;第二代大桥于1984年开始兴建,1996年完工并通车至今。第二代大桥造价为
新台币10亿2,800万元,长度2,494公尺,为台闽地区第二长的
跨海大桥。2003年,
澎湖县政府将澎湖跨海大桥登录为历史建筑,认为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澎湖跨海大桥——这曾经被誉为东亚第一的大桥,虽然至今已不复“第一”之名,但她一身白净圆拱的外型,却依然是许多人心中,代表澎湖印象最美丽的一道跨海长虹。连结
白沙乡、
西屿乡的澎湖跨海大桥,横跨水流湍急的吼门水道。早在1971年前跨海大桥尚未兴建之时,白沙乡和西屿乡之间的交通相当不便,居民往返两地常要依赖船只,每逢气候不佳之际便无法通行。直到1965年开始动工兴建,1971年完工通车,大大舒解了两乡之间的交通不便。澎湖跨海大桥的兴建,不但解决了重大的交通问题,同时也为推展澎湖观光,畅通了
渔翁岛地区的入口大门。自1960年代通车至1980年代,澎湖跨海大桥旧桥长年受海潮侵蚀、东北季风吹袭,导致桥身腐坏。为改善此状,政府自1984年开始编列经费改建,至1996年竣工通车,澎湖跨海大桥新桥至此诞生。双线道的新桥提供了更加宽阔舒坦的行车空间,而旧的桥墩至今仍然未予以拆除,成为另类的特色遗迹。
澎湖
跨海大桥全长共计2,494公尺,横跨白沙、西屿两岛之间的吼门水道,水流湍急,流速可达每秒3公尺,为澎湖海域第二险流,值冬季东北季风时,更是怒涛汹涌,难以行船,因此,1965年始建跨海大桥,1970年完工通车,以解决三岛往来的交通困境。
尔后,因桥梁腐蚀严重,于1984年拓宽陆堤,1996年完成为双车道新桥。远望如长虹凌空,雄据
台湾海峡之上,不但具观光价值,更使交通畅流无阻。至今大桥北端海域仍留有四处高架水泥塔,靠
渔翁岛一带留有一段斑驳的旧桥,是分别说明早期西屿电力由高架跨海输送,与旧桥功成身退的一段沧桑。
大仓屿-欣赏
跨海大桥的好地方大仓屿恰好位于
白沙屿和渔翁屿中间,跨海大桥连接白沙与渔翁两岛,是国际驰名的长桥,起初建造系为解决白沙与西屿两岛之交通运输问题,遂於1965年3月动工兴建,於1970年12月竣工通车,耗资
新台币一亿肆佰伍拾万元。堪称为远东第一深海大桥,也是澎湖本岛交通主要干道。从这里远望跨海大桥如长虹凌空,美景无边,大仓屿更是澎湖湾内海中唯一有居民的岛屿,从马公重光里(后屈潭)搭船约20分钟即可到达。
大仓屿为澎湖内湾唯一有人居住的岛屿,大仓一名可能来自于附近是澎湖有名的内湾渔场,早期的“大鱼仓”,近年则有“内海之珠”的雅号。大仓屿周围海岸平缓,退潮时
潮间带广阔,其中以5口大型的石沪最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