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学说
土壤肥力学说
土壤肥力学说是研究土壤肥力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培肥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学科。这一学说认为,土壤肥力是在多种自然和人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形成原因
土壤肥力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等因素,同时也受到长期的人类耕作、施肥、灌溉等活动的影响。
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多样,包括养分因素如养分储量、养分强度、养分容量,物理因素如土壤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等,化学因素如土壤酸碱度、阳离子吸附与交换性能、土壤氧化还原性质、土壤含盐量等,以及生物因素如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这些因素既单独发挥作用,也常常是多因素共同影响土壤肥力水平。
培肥理论与技术
土壤肥力的保持和提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原则和措施实现。基本原则包括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具体的培肥技术包括增加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使用化肥,这不仅能促进当前作物生长,也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和提升。对于一些低产土壤,如酸性土壤、碱土和盐土,可以采用化学改良剂和灌溉等方式进行改良,以去除障碍因素并提高肥力。此外,合理的耕作和轮作有助于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防止养分不足和水分失衡。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土壤遭受重金属、农药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以及预防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沙漠化和沼泽化的退化现象,保护森林、草原,维持生态平衡。
参考资料
土壤肥力学说.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9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影响因素
培肥理论与技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