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包子,并非是十八军进
巴塘县才开始发明的,团结包子确切一点说叫“
蒸肉”,早在几百年前巴塘老祖宗就会做了,而且传承至今,说通俗一点叫大包子。
团结包子,在解放前,其制作需要的成分多而贵,限于经济条件和当时的物质匮乏,大多数家庭不敢“青睐”,只有极少数富家人享有,因此在过去显得微不足道,当今媒体传播团结包子由来也有其原因,那就是打造巴塘风土文化,让外面人进来尝尝巴塘的传统独特的美食而已。
团结包流行于四川藏族地区,它外形别致,似包非包,似饼非饼,可大可小,小的一个可供五口之家一顿食用,大的一个可供一排人果腹。每逢过年过节或者亲友团聚,常常蒸制这种团结包,以示庆贺。它原来不叫团结包,而叫
蒸肉,名称的改变,还有一段意义深远的来历呢。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
藏区,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于是,就尊称他们为“金珠玛”。为了表达对
情,洋溢着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欢快气氛。为了永远纪念这次难忘的会见,大家就把
蒸肉改称为“团结包”。
2、将发面淤成大于笼屉面积一倍的圆形,在笼屉中央放一个直径约五六厘米的杯子。将淤成的面平整的放在中央杯子突出处,
面片上放拌好的馅,在杯子突出处,荆一个小洞,使蒸时便于通气,将四周多余的面片按笼屉大小折捏一起,成了个中间有孔的大
面饼。
3、上火蒸30一40分钟即熟,吃时将大蒸包随意切成块。团结包特点,主食
小菜兼有,味道鲜香、油而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