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距今近4000年,其平面近似正方形,四周环水,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该遗址原为7至10米的台形土墩,上世纪70年代,一砖瓦厂在此取土,发现了埋葬于地下的釜、、石斧、石刀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现遗址上部基本不存,记者凭目测,感觉这一大块土地比四周农田略微高出些而已。
为了解江淮东部地区古代的序列以及与江南、
淮北市古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和
扬州市及我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面积134平方米,清理灰坑20个,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1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原始艺术品。最为重要的收获是,在遗址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种来源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
篮纹、方格纹为主,文化面貌与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相类似;第二阶段的陶器以泥质黑陶、灰陶为多,纹饰以凸棱纹、附加堆纹、弦纹为主,文化内涵与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相类似;第三阶段的陶器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常见纹饰有云雷纹、方格纹、回纹、水波纹等,文化特征与宁镇地面
西周公国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相一致。
周邶墩遗址的发掘,对于了解
江淮平原古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丰富的资料,特别是早、中、晚期互相叠压的3种来源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古代人类迁徙、文化传播、南北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