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三(1896-1964),原名登甲,字亚三,出生于
郓城县陈坡村。他在教育和乡村建设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
陈亚三自幼聪明好学,在
菏泽市(今菏泽市)省立第六中学就读期间,受到校长
王鸿一的高度赞扬。之后,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
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学者
梁漱溟。1924年大学毕业后,应王鸿一之邀,跟随梁漱溟来到山东菏泽创立“重华书院”,后来迁至郓城黄安并更名为“重安书院”,陈亚三担任院长。1930年,他在山东邹平县参与创建乡村建设研究院,担任训练部及军事部主任。1935年,被任命为菏泽乡村建设实验县县长,致力于推动政治、教育、经济和社会福利相结合的乡村建设模式,旨在改善
中原地区的社会状况。1936年至1937年间,陈亚三出任
山东省第二乡村建设师范学校的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山东地区沦陷,他前往
四川省创办国学专科学校。1950年移居北京后,陈亚三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他的子女们也相继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晚年的陈亚三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上工作,除了继续关注乡村建设事业外,他还深入研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儒家哲学,他对《
周易风水》也有独特的见解。此外,他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习中医。1964年2月,陈亚三在北京逝世。
陈亚三在其一生中,不仅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还在乡村建设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多项乡村建设活动,包括在山东邹平县和
郓城县的工作,以及在
四川省创办国学专科学校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探索一种能够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