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2014年建于北京的研究院
北京市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北京市为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北京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指示,响应李克强总理2014年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北大、清华、中科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农大、北科大、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化大、中传媒、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等14家学术单位和商飞、新奥等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于2014年8月28日创建的。
使命目标
研究院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根本,致力于新知识的发现与应用,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采取“大学与大学协同、大学与产业协同、企业与行业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首都知识经济与全国产业经济协同”的发展策略,努力建设成为“原创科技的策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中心、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中心,并最终形成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
组织体系
研究院按照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思路,由相关大学和企业按照行业组建若干协同创新中心,并由中心成员共同出资设立各中心专属的协同创新基金,采取独特的“基金-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三元耦合”体制,即协同创新子基金遴选项目及领投,政府自动跟投、资助自动配套,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市场配置资源,推动知识、技术、产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研究院一期规划建设了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子、现代传媒技术与虚拟现实、能源材料及应用、水处理及土壤修复、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等18个协同创新中心。
按照围绕创新链组织人才链的思路,研究院形成了基础研究(自然基金项目制科学家)、应用研究(双聘教授、专职研究人员、创新菁英计划研究生)、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企业工程师和创新菁英计划研究生)等300多名多层次人才队伍,有效保证了科研的效率和效果。
按照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的思路,研究院形成了包括自然基金、政府专项经费、知识产权基金、协同创新子基金、银行融资及社会资本等在内的40亿元的多元化的投资体系,资金体系覆盖了全创新链。
发展布局
北京市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
为保证研究院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研究院在硅谷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分院,遴选了来自斯坦福、伯克利、密西根、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应科院等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的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就地开展高水平研究,项目完成后转移至境内转化。2016年,研究院启动了“国际协同实验室”建设,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开展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高校协同创新。
此外,研究院与福建省包头市等地方合作建立产业化基地,北京市设立研发及运营总部,地方实施规模化生产,较好地将北京的科技优势与地方发展结合。目前,已初步形成“北京统筹,全球研发,全国转化”的院地一体化发展格局。
创新菁英计划
研究院实施的“创新菁英计划”,吸引了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密西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加入,通过“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的模式,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培养新机制。
创新创业基地
研究院在海淀区北清路规划建设占地600亩的北京协同创新园,将建成60万平方米集研发、孵化和企业创新型运营总部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
科研成果
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启动科研项目144项,其中,美国分院启动了12个项目,有3个项目已完成研发并转移到北京市。这些项目将在1-2年内完成研发进入产业化阶段。目前已有108个项目成果实现转化,以创新支撑创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远景目标
研究院建成后将整合国际知名大学10所以上,聚集领军人才100名以上。每年培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200人左右,创造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大技术50项左右,新增创新创业企业10家以上;为北京10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助力北京在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中发挥引导作用,在最核心的技术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最重要的产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作用。
参考资料
研究院介绍.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2016-12-26
目录
概述
使命目标
组织体系
发展布局
创新菁英计划
创新创业基地
科研成果
远景目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