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关系
信用关系
信用关系是指信用双方当事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资金和实物的融通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构成信用的基本要素。
形成
当代的信用关系是在理论上的收支相等基础上发展而来。实际上,任何一个经济单位(包括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都不可能始终保持收支平衡。我们将现实经济中的所有经济单位分为三类:一类是收支相等的单位,一类是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称为资金盈余单位,另一类是支出大于收入的单位,称为资金短缺单位。由于第一类单位不具备普遍性,我们主要关注后两类单位在信用关系形成中的作用。
影响因素
家庭和个人层面
家庭和个人的消费行为是信用关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行为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通常由以下原因造成:
- 不可预测的事件,如家庭成员生病或去世,可能导致家庭不得不借贷以填补当前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
- 对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主观评估。不同的家庭和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倾向于即时消费,即使这意味着借款,而另一些人更愿意储蓄,等待未来消费。这会导致前者支出大于收入,储蓄减少,负债增加,而后者则收入大于支出,储蓄增加,负债减少。
- 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消费决策。如果预期未来收入增加,他们可能会更多地消费,甚至借钱购买耐用品;如果预期未来收入下降,则会更加谨慎地消费并增加储蓄。类似地,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也可能影响当下的消费意愿。
企业层面
企业的投资行为也是信用关系形成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
- 企业的经营效益不同。一些企业尽管资金充足,但因管理问题或市场环境不佳而导致效益低下;而其他企业虽资金不足,但因其管理者经验丰富或市场需求旺盛而实现高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社会生产率,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之间需要建立债权债务关系。
- 生产周期不同。生产周期长的企业需要借助贷款来维持生产期间的各种费用,直到产品售出后才会有收入;而生产周期短的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地获得销售收入,成为资金盈余单位。
-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更新期不同。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可能需要在数年后的某个时间点更新设备。此时,资金盈余企业可能会有多余资金,而需要更新设备的企业则可能需要借款。
政府层面
政府的行为也会影响信用关系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收支难以在同一年内达到平衡,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等领域,常常出现超前消费的情况,导致预算赤字。因此,政府需要向公众借款,从而建立了国家与公众之间的信用关系。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赤字财政政策就是一个例子。
总之,无论是从消费还是投资的角度看,信用制度的建立都能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效用,促进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力发展;从政府支出角度看,也能推动国家经济增长。
参考资料
什么是信用关系.思维导图.2024-11-07
信用概述.金水区人民政府.2024-11-07
目录
概述
形成
影响因素
家庭和个人层面
企业层面
政府层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