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技术,具体分为有机制和手工两种形式。机制是在造纸机上连续进行,将适合于纸张质量的纸浆,用水稀释至一定浓度,在造纸机的网部初步脱水,形成湿的纸页,再经压榨脱水,然后烘干成纸。手工则用有竹帘、聚网或铜网的框架,将分散悬浮于水中的纤维抄成湿纸页,经压榨脱水,再行晒干或烘干成纸。
最初的纸是作为新型的书写记事材料而出现的。在纸没有发明以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犊、帛之类。商代的
甲骨文、
金文实物资料,本世纪以来不断出土;
战国到
秦汉的竹简、木犊和帛书、
帛画,近年来也有大量出土实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犊所占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廉价易得的新型书写材料。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用麻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
关于
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纪的历史家范哗(398—445)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
东汉的宦官蔡伦(62—121)于
刘肇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但是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实践动摇了
蔡伦发明纸的说法。1933年新疆
尉犁县汉烽燧遗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纪的
西汉麻纸,比蔡伦早了一个多世纪。1957年
西安市东郊的
灞桥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初期古纸。经笔者对这纸的分析化验,确认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
苎麻的纤维所制成。继这之后,1973年在
甘肃省居延的汉代金关遗址、1978年在
陕西省扶风中颜村的汉代
窖藏中,也分别出土了西汉时的麻纸。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肃
天水市附近的
放马滩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汉初
刘恒、
刘启时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绘有地图的麻纸,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三十多张
麻纸,其中三张纸上写有文字。这些事实有力他说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
造纸术,而且当时造出的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
但是早期的
西汉麻纸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到了公元二世纪,在
东汉宫廷中任尚方令的
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监制并且组织生产了一批良纸,于永元十七年献给朝廷,从此造纸术在国内推广起来。同时,东汉还进而用树皮特别是格皮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在历史上是作为良纸的监制者和推广者的身分出现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造纸术的发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应该完全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