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培康,男,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技术专家。出生于
上海市南汇区。1956 年毕业于
东南大学(现东南大学),获
学士。曾任航天二院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现任
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研究员。
人物经历
黄培康 (1935.9.28 -)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
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曾任中国航天二院目标与环境特性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兼总工程师,航天二院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IAF)地球观察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航天二院科技委顾问,“目标与环境电磁散射、辐射”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航天二院研究生院名誉院长等职。
黄培康院士是我国雷达目标特性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主持承担"目标散射特性试验工程"项目。1991-1996年,主持国家"863"某直属主题,攻克10项关键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两项部科技进步奖,部、委一、二等奖。培养硕士26名,博士14名,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4本。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主要成果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71年,黄培康带领一批科研人员在位于北京远郊妙峰山鹫峰脚下的地方建设试验基地。经过精心的电磁设计,他们把一间破旧的汽车棚改造成了微波低散射暗室,能够测量小到如麻雀般目标散射的功率。还建造了长达1km的雷达目标测试外场,其菲涅尔区的平整度小于5mm。为了获取实际飞行的航天器特征参数,黄培康在远程精密跟踪雷达上连接了二十多台套仪器,构成“目标特征测量支路”。其中由航天704所研制的中频磁带记录仪,磁带盘的转速高于火车行驶时车轮的转速。依靠这些设备,在中国国内首次录取了高速航天器的目标特征数据。
1978年,黄培康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考教授等人倡导研究飞行器隐身技术。他们首先从实践开始,仅凭直观感觉将一个飞行器全部涂覆上优良的吸波材料,结果其雷达散射截面(散射功率的一种度量)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加。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揭示隐身机理,黄培康提出了赋形、吸波材料与阻抗加载三种隐身的分解与合成设计方法,创新地研制出隐身诊断系统和吸波材料鉴定系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培康主持“目标散射特性试验工程”项目,担任总师一职。历经十五年时间,他在雷达散射截面理论建模、目标角闪烁以及散射多中心诊断等方面成绩显著,较早地在实验室内获得了目标两维高分辨微波成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黄培康主持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某直属主题,担任首席科学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科技获奖
参考资料:
主要论文与著作
根据中国工程院官网的信息,黄培康发表了六十余篇论文,还编译了四本著作,分别是《微波遥感》(第二卷)、《雷达目标特征信号》《雷达工程学》以及《雷达目标特性》。
主要著作
主要论文
参考资料:
相关报道
东大一宿舍出了俩院士北斗年会还坐在同一排
你听说过一个宿舍出了两位院士吗?
2014年5月21日的第五届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近30位院士与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北斗导航的应用前景,其中主会场大厅的正中间第二排坐着两位院士,分别是
张乃通和黄培康,他们竟然是舍友!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张乃通和黄培康两位院士1956年毕业于
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也就是现在的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同住一个“学霸宿舍”。在毕业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两人从来没有见过面。直到两人都到了航天领域,才得以重逢。
获得荣誉
1978年获
全国科学大会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
特等奖。
人物评价
黄培康院士是中国雷达目标特性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院士馆评)
黄培康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为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率、科学道德的楷模、科技创新的先锋。(
东南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