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5月,经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并于同年获批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历史沿革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中文系设立语言教研室,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1965年,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开始培养
越南留学生。在此期间,学科成员发表了众多高质量论文,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文革”期间,尽管面临困难,仍坚持学术创作,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高庆赐、
杨潜斋、邵子风、严学等学者曾在该学科任教,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1988年,成立了语言学研究所,
邢福义教授担任所长。研究所下设汉语句法逻辑研究室、汉语方言研究室、训诂学研究室。
在此之前,汉语史、现代汉语、语言学专业均已建立硕士点。研究所成立前后,连续12年编辑出版《语言学通讯》杂志。1990年,邢福义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本学科建立博士点。
1997年,提出“学科辐射圈”的理念,整合资源,组建“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学与汉语教育”重点学科,并被纳入“21世纪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语言学系,强调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语言学系建立后,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实现了多个重要里程碑。
2000年11月,建成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的“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12月,中国语言文学建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1年3月,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1月,“
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还建立了国务院侨办批准的
华文教育基地。
至2003年,除已有博士点外,又创建了“中外语言对比”“中文信息处理”博士点。本学科在现代汉语语法、方言语法、汉语习得、汉语应用、汉语与中国文化等领域均有显著成果。
特别是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提出了“小句中枢和句管控”“动词核心和名词赋格”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观点,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汉语信息处理方面,通过与国家语委、桑夏信息处理研究院、中科院
声学研究所的合作,以及与
计算机科学系共建中文信息处理博士点,推动了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
学术群体
本学科拥有一支强大的学术团队,现有教研人员29人,其中包括多名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和在读博士生。学科带头人
邢福义教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多个学术职务。
学术成果
自“七五”至“十五”期间,本学科持续承担国家级课题,完成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合作项目。出版著作丰富,发表论文众多,获得高级别奖项超过20个。本学科还建立了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方言语料库和汉语资料信息库,配备了先进的研究设备和设施。已形成两大成果发表阵地,分别为《
汉语学报》和“
华中地区语学论库”。
人才培养
本学科重视人才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专业课程设置齐全,涵盖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强调进攻意识、研究能力和优良学风,注重学习链和指导链的构建。已培养出一批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如
李宇明、
萧国政、徐杰、蒋平、
李向农、
汪国胜、
储泽祥等。
国际交流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多次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活动,与国内外的学术联系日益紧密。
工作重点
“十五”期间,本学科的工作重点是巩固现有方向,拓宽研究领域;狠抓后续力量,优化学术队伍;突出素质教育,培养优质人才;加强学术交流,改善科研条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加强规范化管理、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成立学术委员会、提供条件保障等。
参考资料
语言研究所.ling.ccnu.edu.cn.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