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殿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5层,奉历代帝王像。每轴画像均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木色小匣,按阁之层次分别安放。殿之东室安奉历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贮明代帝后册宝。殿内木构及彩画均为明朝遗物,十分珍贵。
明代,上徽号、册封大典前,阁臣率
中书于此撰写金宝、金册文。明崇祯三年(1630年),命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重新装潢,移藏于南薰殿。
殿内明间有
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卧碣,文中详细记载殿内尊藏:自
太昊、
伏羲以下,共有帝王贤臣画像(卷、册、轴)共121份,所绘大小人像共583名,其中帝后像黄表朱里,臣工像朱表青里。
据档案记载,南薰殿一共收藏了
中原地区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肖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皇帝63幅画像中,大多数皇帝都是一人一幅画像,
李世民有3幅,
赵匡胤有4幅,其中画像最多的是
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画像。如今,这13幅画像1幅珍藏在北京
故宫博物院,12幅画像收藏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
1747年的十月辛巳,
清代乾隆在内务府库中发现一批来自前明留下的画像,这些画像以历代帝后的标准像为主,还杂以名臣圣贤画像,均描绘精致,不似民间所为。它们是明清易代之后,由清政府统一收贮在内务府库中,几十年来无人问津,“尘封蛀蚀,不无侵损”。于是皇帝下令,将这批图像统一装裱,在这个命令下达几天后,也就是十一月初六,这批图像被送到
造办处的秘殿珠林处重新装裱。乾隆很关心此事,详细指示了装裱的等次,用料,颜色等细节。短短的一个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这批画就装裱完成了。并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为此,
乾隆还作《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刊刻于石,立在殿前。所以,这批画像又被研究者称为南薰殿图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画像都被运至中国台湾地区,收藏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余部分则分散藏在
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如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薰殿图像,包括帝后像67轴,册页10册,《明太祖御笔》2册,明人《
出警入跸图》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