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放线菌科
游动放线菌科
游动放线菌科,是一种生物学学科的一种专有名词。是放线菌目的1科。由基内菌丝和(或)气生菌丝上的孢囊柄,或孢囊菌丝的顶端膨大,或孢子丝盘绕成各种形状的多孢囊,其直径由数微米致数十微米,内有许多孢囊孢子,大部分有鞭毛能游动,少数无鞭毛不能游动。
形态特征
由基内菌丝和(或)气生菌丝上的孢囊柄,或孢囊菌丝的顶端膨大,或孢子丝盘绕成各种形状的多孢囊,其直径由数微米致数十微米,内有许多孢囊孢子,大部分有鞭毛能游动,少数无鞭毛不能游动。
基内菌丝纤细,直径0.2~1.5微米。
多数无气生菌丝。
生活习性
生长在土壤和水中或各种有机残体上,一般喜潮湿。产生一些有用的抗生素。
主要属
基内菌丝纤细,直径0.2~1.5微米。多数无气生菌丝。生长在土壤和水中或各种有机残体上,一般喜潮湿。产生一些有用的抗生素。根据有无气生菌丝,孢囊形状、孢囊孢子有无鞭毛以及细胞壁化学组分,将本科分为6属。
研究
游动放线菌属本科中种数较多的1个模式属。基内菌丝上常呈栅栏状的菌丝顶端形成类球形或略不规则孢囊,其中孢囊孢子不规则排列,由孢囊壁破裂或部分溶解而释放出来;孢囊孢子浑圆形,大部分具极生丛毛,偶有周生鞭毛,能游动;一般无气生菌丝;细胞壁化学组分Ⅱ型,即以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为特征组分;脱氧核糖核酸中的G+C摩尔含量为70.6~76%。
已记述20余种。基内菌丝多呈橙色,产生多种抗细菌和肿瘤的抗生素。中国发现的济南游动放线菌能产生对大肠杆菌有特效的创新霉素。代表种为菲律宾游动放线菌。
小瓶菌属一般无气生菌丝,基内菌丝上层栅栏状菌丝或孢囊柄顶端着生瓶状、筒形、铃状或略不规则的孢囊,其中有大量呈平行直线排列的杆状孢囊孢子;孢囊孢子大部具极生鞭毛,能游动;细胞壁化学组分Ⅱ型;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72.3%。已记述约10个种。代表种为规则小瓶菌。
发仙菌属一般无气生菌丝,基内菌丝上形成类球形成筒状孢囊,含大量成直行排列的杆状孢囊孢子,孢囊孢子具极生鞭毛,能游动;细胞壁化学组分Ⅸ型,全细胞水解物含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以及阿拉伯糖和半乳糖。从水、土中头发上分离出两个种。代表种为陶器发仙菌
无定形孢囊菌属一般无气生菌丝;基内菌丝上形成形状极不规则的孢囊,常呈裂叶状,花形,内含卵形至杆状的孢囊孢子;孢囊孢子有时具极生鞭毛,能缓慢游动;细胞壁化学组分Ⅱ型;脱氧核糖核酸中的G+C摩尔含量为71.4%。至今只记述2~3种,代表种为橙色无定形孢囊菌。
螺孢菌属气生菌丝除形成分生孢子链外,还形成球形至蠕虫状孢囊;其中盘绕的孢子丝断裂为杆状至螺旋扭曲的孢囊孢子;孢囊孢子具亚极生丛毛,能游动;细胞壁化学组分Ⅲ型,全细胞水解物以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为唯一特征性组分;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72.9%。至今只记述了微白螺孢菌1种。
链孢囊菌属气生菌丝有时形成孢子链,经常形成球形孢囊,其中孢子丝规则盘绕,断裂为卵圆形的孢囊孢子,无鞭毛,不能游动;细胞壁化学组分Ⅲ型,有时除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外,还含有迹量左旋二氨基庚二酸;脱氧核糖核酸中的G+C摩尔含量为69.5~70.6%。已记述20余种。产生多种抗细菌和肿瘤的抗生素。代表种为玫瑰链孢囊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主要属
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