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遵循以法统方的原则,采用了体现方剂功效和主治病证的统一的综合分类法,将所辑之方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祛暑、温里、补益、固涩、安神、开窍、理气、理血、治风、治燥、祛湿、祛痰、消剂、驱虫、涌吐、治疡,共计20章,每章分若干小节,使之纲目条理清晰,便于学习和掌握。本书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针推、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使用。
本书定位在继承传统和着眼未来,特别是立足于培养中医药的创新型人才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力图在为学生提供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的同时,保持中医方剂学的传统特色,体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协调性,保持方剂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体现其桥梁课程的性质。
本书编写符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原则上以国家中医药本科教学大纲为基础,并注意涵盖国内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的内容。故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传承中医
方剂理论与临床运用知识为首务,注重学生的处方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注意选取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已有定论的科学内容,为教与学提供一定的专业思考和发展提高的空间。
本书由来自全国16所高等中医院校18位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共同编写完成。教材编写过程中参考和汲取了历年各版《方剂学》教材的成功经验,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侧重介绍方剂的起源与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在
辨证论治中与病证、治法、中药的关系,方剂的分类,方剂的配伍,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常用剂型,方剂的煎服法,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及中药方剂的不良反应的预防等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核心理论知识,为各论方剂的学习奠定基础。
方剂各论按临床治法分为20章,分别介绍了20类方剂的基本知识,为系统深入把握方剂学知识提供具体而细节的内容。“消剂”增补现代临床较为常用的消结石、消瘤与消症积(肿瘤)方剂。全书正方192首,附方184首。规范了与方剂学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的表述(如中药名、主治病证和功效的中医表述),各章分概述、小节概说、正方和复习思考题四部分。概述包括各章定义、立法、适应病证、常用配伍法则和使用注意事项;各章内小节概说包括主治及适应范围、功用、主要用药、配伍要点与主要配伍用药及代表方;正方内容包括方名、方源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证治、方解、临床运用(包括辨证要点、加减变化、现代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附方、方论选录、现代研究;各论各章后为学生设计的复习思考题,反映了方剂学的知识要点,学者可在课后进行习作,以供学习思考。附篇包括古今度量衡参考、
方剂的汉语拼音
索引等,以便于学习中参考查阅。
本书编写分工总论第1章、第3章、第6章、第7章由陈德兴编写;总论第2章由贾波编写;总论第4章由倪诚编写;总论第5章由
文小平编写;总论第8章由都广礼编写。各论第1章由陈德兴编写;第2章由贾波编写;第3章由徐晓东编写;第4章由
王均宁编写;第5章由辛增平编写;第6章由年莉编写;第7章由
华浩明编写;第8章由云雪林编写;第9章、第10章由于洋编写;第11章由胡方林编写;第12章由阮时宝编写;第13章由范颖编写;第14章由
陈宝忠编写;第15章由王付编写;第16章由倪诚编写;第17章由都广礼编写;第18章、第19章由辛增平编写;第20章由
文小平编写;各章现代药理研究由冯奕斌编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各院校相关专家、教授及同仁们的帮助与支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对本教材编写十分关注,并对本书全部内容进行了审定,并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本书更臻完善。在编写过程中,上海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的陈少丽、陈子、张雪丹老师、朱靓贤、朱华珍、沈凯凯博士为本教材资料的审核、文献的检索、书稿的审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特别致谢。
本书无论是在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的框架结构及内容设计方面,均作了探索。然由于水平所限,编写中疏漏和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地希望各位读者及同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教材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