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油杉
松科油杉属常绿乔木
旱地油杉(Keteleeria xerophila HsuehetS.H.Huo),松科(Pinaceae)油杉属 ( Keteleeria) ,乔木, 高达 2 0 米 , 胸 径 9 0 厘米 ; 树皮褐灰色至灰 色 , 呈不规则矩形块片开 裂 ; 枝条较稀疏 , 平展或斜展 , 树冠广圆形 , 一 年生枝干后淡红褐色、红褐色或黄褐色 , 通常无毛 , 或稀有稀疏短柔毛; 二、三年生枝薄片状开 裂 , 淡灰 褐色 或灰褐色 , 无毛 ; 冬芽 卵圆形或近 球 形, 无 毛。叶 条形。国家三级保护濒危种。分布范围极为狭窄,仅发现于云南江上游,生于海拔800~1100m处干热河谷两岸的草坡灌丛中。喜光耐旱,适应干热河谷的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5至6月开花,冬季球果成熟,翌年春季种子飞散,结实间隔3年左右,大树周围常有幼树出现,有一定的天然更新能力,是南亚热带干热河谷造林的优良树种。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90厘米;树皮褐灰色至灰色,呈不规则块状开裂;冬芽卵圆形或近球形。叶线形,长3-8厘米,宽2一3毫米,直伸或微弯,先端急尖,上面中脉两侧各具2-4(一6)条连续或间断的白色气孔线,下面气孔线明显,每侧为10-20条。球果圆柱形,长7一11厘米;中部种鳞斜方状圆形,长宽均为2一2.4厘米,鳞背拱凸,外露部分光滑,先端边缘外曲,具细锯齿;苞鳞带状,长约为种鳞的一半,中上部微收缩,先端三裂明显或不明显,中裂窄长;种子连翅与种鳞几等长,种翅中部或中下部较宽,与种子约等长。
生长环境
旱地油杉是一种喜光耐旱树种,能适应干热河谷的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分布区内全年无霜,年降水量约800毫米,10月至翌年6月为旱季,雨量稀少,天气干热,高温天气常达34℃左右。土壤为红褐土,近中性反应,干燥。旱地油杉现均散生于草坡灌丛间,与其伴生者有余甘子phyIlanthus Emblica L.、木棉木棉属 mahlaricum DC。、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L.)Hutch.等,在其分布上限则有云南松出现。由于生境炎热干燥,其发叶、开花和果熟期显然较同属其它种类为迟。 5-6月抽梢开花,冬季球果成熟,翌年春季种子飞散。残存植物结实量普遍偏低,结实间隔期三年左右。在大树周围常有幼树出现,有一定的天然更新能力。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云南元江上游干热河谷局部区域 800 ~ 1 100 m 的干热河谷地带,仅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有成片分布,而者竜乡和老厂两处仅有少量散生植株。
主要价值
保护价值
油杉特产中国,是古老的残遗树种,对研究中国南方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价值。旱地油杉是油杉属分布最南的种类,对于研究油杉属地理分布有一定的价值。
旱地油杉干热河谷的乡土树种,其材质坚硬,耐腐,优于松材,为南亚热带干热河谷造林中的优良树种。木材纹理直,结构细,为建筑、家具、船舱、面板等良材。
树形优雅美观,可作绿化树种。建议做庭院树,群植。
保护措施
仅存的成片油杉林,多在寺庙附近和风景区,已实行封禁保护。其他各地零散的油杉应尽快给予保护,对古树要挂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种育苗,推广人工造林。对现有的大树应作为采种母树加以保护,对幼树加强抚育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采种、育种和造林工作。
繁殖方法
云南省一般打塘直播造林。塘距2—3米,塘深10--15厘米,不宜过深,否则,旱季容易枯死。应抓紧在雨季来临时及时播种,似增加幼苗生长期抗旱的能力。由于母树有限,应尽可能采用种子育苗。苗床应选有水源的缓坡或平地,3月播种,需搭荫棚,并保持苗床湿润,幼树在雨季出圃定植。
当11月上中旬球果由浅绿色转变为栗褐色时,可采收播种,种子也可用湿沙层积贮藏至次年2月春播,20多天即发芽出土。油杉苗期喜光,但在7、8月间需短期遮荫。幼苗生长缓慢,经移植培育三、四年可供造林用。油杉萌芽力极强,亦可用萌芽更新恢复成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保护价值
保护措施
繁殖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