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属于
被子植物门杜鹃花目。其通俗名称得自中空的管状叶子,呈喇叭形、瓶子形。该科为
草本,叶通常互生。本科植物都是食肉植物,从根茎中长出由叶子衍化的瓶子似器官,里面充满消化液,瓶口还有倒长的毛或蜡质光滑边缘,使陷入的虫子无法逃出。冬季时瓶子会枯萎
冬眠。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
猪笼草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应该分入杜鹃花目。
瓶子草科是多年生
食虫植物,具
根状茎。叶丛生于基部,筒状,似瓶或喇叭,前侧伸出一翅,此筒状叶即捕虫器,筒内下部常有下向的毛,阻止堕入筒内的小虫逃逸。花大,两性,整齐,单生于花茎顶上(在具盖
瓶子草属成为有少数花的
总状花序),花被2列,萼片4~5或4~6,宿存,花瓣5,稀缺,黄、红或紫色,
雄蕊多数,
雌蕊1,子房上位,由3~5心皮组成,有3~5室,3~5浅裂,中轴胎座,有多数胚珠,花柱1,顶端短2裂。
蒴果,室背裂开,种子小,有小胚及软肉质的胚乳。
瓶子草类通常生于酸沼、沼泽、湿草原、沙地草原,或稀树草原,那里的土壤饱含水分、酸性而缺乏
硝酸盐或
磷酸盐。
瓶子草喜充足的光照环境和潮湿的土壤,不怕寒冷和较低的空气湿度,较易栽培,适于无温室或暖房的普通家居栽培。
成熟的
瓶子草植株会从球根的基部萌生许多侧芽,使整盆过度拥挤而影响植株生长。可在3~4月份进行分株繁殖,将瓶子草从盆中挖出,分盆时要避免植株根系受伤,去除多余的土壤,将新芽点从母茎剥离。分株时植株的切口需涂抹
多菌灵粉,避免伤口感染。分株后的子株以单独栽培为主,在栽种覆土的过程中要特别意,不要把球茎完全掩埋,最好能够保留1/3的部位外露在基质表面。充分浇水后放置在光线充足而不能被阳光直射的地方,待植株根系逐渐长成后移到正常环境下。分株后的新植株当年就能长成健壮的成品苗。
植株叶片可进行叶插,或使用根茎段进行扦插繁殖。叶插时应把叶片剪半,剥下插穗基部带小部分的茎段,并将伤口涂抹多菌灵粉后斜插于洁净的基质中,在21℃~30℃的温度下,约1个月后就能长出新芽、
新叶和新根。采用
根状茎扦插时应切成长2.5cm的根茎段,每段根茎需带根,切口需涂抹
多菌灵粉,平放于洁净的基质上,再在上面铺上湿水苔,保持高湿度和明亮的光线,约1~2个月左右,待新芽和新叶长出后,即可移植于盆中进行常规管理。
瓶子草花期一般约2周,而在开花的时候能自花授粉。
花后结出的果实在3~5个月成熟。可于4~6月份在温室中播种,种子宜播种于切碎的水苔中,不加覆盖。温度20℃~25℃并保持较高空气湿度和充足度光照,1 个月后种子开始萌发。也有极少情况,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发芽。当出现第一片真叶时,有小的瓶状结构即可分苗定植于盆中。从播种至植株成熟需5 年以上才能正常开花。
采用嫩芽茎尖为外植体,在接种前需对茎尖进行消毒,然后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经过20~30天培养即可获得生长健壮的完整植株。当幼苗长至约5~
7cm、苗基部长出5~10根细根即可出瓶移栽。移栽时要先洗去根部的培养基,植于水苔基质或泥炭土基质中,在保持通风和足够湿度的情况下,培育1~2个月成苗。组织培养产出的幼苗3~4年才能开花。
此类植物无重大经济价值,但在国外有数种作为商品出售,如
瓶子草。市场上流行的主要商业品种为紫色瓶子草、白瓶子草、
黄瓶子草、瓶子草等。鱼尾
瓶子草的顶部下倾,末端有鱼尾状
氧化镁,形状奇特,供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