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
德国作曲家,
羽管键琴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次子,也是J.S.巴赫的儿子里最有名的。1714年3月8日生于魏玛,1788年12月14日卒于
汉堡市。4岁起学
管风琴,稍长,奉父命学法律,仍坚持学习音乐,24岁时即名噪
柏林。
1740年长笛家
腓特烈大帝即位后,第1次长笛独奏音乐会即请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伴奏,并留任宫廷乐师达28年之久。有大量创作,并著有《论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真谛》一书,为当时的权威著作,今日仍为研究18世纪键盘乐器演奏方法之重要依据。1768年其教父G.P.泰勒曼去世,继任乏人。大帝命其赴汉堡,一身兼5个教堂乐长,直至逝世。身后两地均争认他为本城人,柏林人称他柏林巴赫,
汉堡市人称他汉堡巴赫,声誉之隆,由此可见。他是近代
奏鸣曲式创始人,创作了
符腾堡与普鲁士奏鸣曲集。他的交响曲曾得到W.A.
沃尔夫冈·莫扎特与J.海顿的赞赏。莫扎特曾亲自指挥他的
清唱剧《耶稣复活与升天》。他一生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巴罗克音乐末期与
古典主义音乐初期的混合风格,而又有刻意模仿
弗朗茨·海顿、曲意迎合大帝所喜欢的华丽堂皇的风格。他的晚期作品大胆引进了大量半音阶模进乐句,开拓了浪漫派风格的先河。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学于
莱比锡市圣托马斯学校,并在
莱比锡大学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大学攻读法律。音乐由其父教授,1740年起在柏林和
波茨坦任
腓特烈大帝的
羽管键琴师。由于职责仅限于演奏键盘乐曲,对此感到厌倦,因而于1767年迁居
汉堡市,任五所主要教堂的乐正(因而他常被人称作“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
他不满足于父亲作品中常用的复调写作方式,对纯对位表示蔑视。他的作品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意义。其精华在于趣味高雅和精致洗练,对
键盘乐器的表现性能尤其有深刻的理解。他具有惊人的即兴演奏技巧。作为演奏家,以技巧准确、音色优美和感情深刻而著称。作有大量
声乐曲和器乐曲,包括
清唱剧两部:《以色列人在荒野》(1775)和《耶稣复活与升天》(1787);键盘协奏曲五十部和键盘
奏鸣曲数集。(见A.沃特凯恩编《C.P.E.巴赫作品主题目录》,1905)所作奏鸣曲显示出对比调性的主题处理渐趋成熟,古典奏鸣曲式即由此发展而来。在伤感性行板乐章和偶尔采用的
器乐宣叙调中可以看到
歌剧的影响。论文《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两集,1753和1762)对于当时键盘乐器的演奏风格,特别是装饰音的处理,是有价值的指南(现代版由W.尼曼编订,1925;W.J.
多诺万·米切尔译成英文,1949)。
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交响曲、
协奏曲、键盘乐
奏鸣曲等作品,对古典奏鸣曲曲式的发展、完善有重大影响,是
弗朗茨·海顿、
沃尔夫冈·莫扎特和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