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
英语: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是
荷兰裔
南非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约翰·库切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由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描绘了主人公从十岁到十三岁的孩童生活。小说中的情节带有天真阴郁的色彩,充满奇奇怪怪的幻想,但背后却隐含着宏大的叙事意图。通过一个小男孩和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库切展现了殖民者的
文化帝国主义给南非社会带来的冲突和祸根。他借此铺衍本书的悲剧性语境,通过主人公内心的困惑和世事艰难的老生常谈,演绎出一套全新的话语。
约翰·库切的自传体小说《男孩》和《青春》是两部各自独立而互有关联的作品,前者叙写主人公十岁至十三岁时在
南非的孩童生活,后者是他大学毕业后到
伦敦谋职的一段经历。《男孩》结束之前主人公跨入了中学校门,而《青春》开篇之际则是大学生活的尾声了,两者之间略去了一段很重的人生经历。保以闪开偌大一个空当,这事情颇费猜详。
关于这个男孩的故事还涉及其家庭的种种变故。老爸老妈秉性不同,角色各异,只是谁也没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还有可怜而执著的安妮阿姨,她让约翰见识了人生的无奈。这里所有的情节都带有天真而阴郁的色彩,且充满奇奇怪怪的幻想,然而这一切细琐之处背后却有着宏大的叙事意图。通过一个小男孩,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见证殖民者的
文化帝国主义给
南非社会播下冲突的祸根——
约翰·库切借此铺衍本书的悲剧性语境,透过主人公内心的困惑,世事艰难的老生堂谈了人意料地演绎出一套全新话语。
J.M.库切(J.M.Coetezee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
开普敦,
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
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
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
俄亥俄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
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
澳大利亚。现系
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
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
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为
约翰·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
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
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
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9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
慢人》(2005)等。
约翰·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
法国费米那奖、
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诺尔文学奖。
2003年
诺贝尔文学奖授词说:“他的自传体小说《男孩》主要围绕着父亲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儿子的心理分裂。但小说同时展现了
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以及布尔人和
英格兰人之间、白人和黑人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在续篇《青春》中,作者冷酷地剖析自己,刻画了一个以古怪的方式祈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