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遗址位于
重庆市忠县县城正北约6公里的㽏(gàn)井河两岸的台地上,地属原忠县㽏井镇佑溪村一社。遗址东西最长约350米,南北最宽约140米,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㽏,本指咸味,美味,食物因填入盐而味道甘美。由于河水的常年冲刷,至发掘时,该遗址的主体部分已沦为河床左侧一座约7000平方米的孤岛,当地人称“中坝”,故将其命名为中坝遗址。
中坝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1987年,遗址在
四川省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现和确认,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7年至1998年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中坝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此次发掘不仅首次发现了
三星堆遗址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和哨棚嘴文化的
地层叠压关系,还建立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年代序列,这对
峡江县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的
东周时期房屋居住遗址、墓葬以及汉代龙窑,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建筑技术和
制盐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中坝遗址因其独特的文化堆积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认定为
三峡库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遗址的遗存涵盖了
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期的十二个历史时期,为研究三峡库区乃至
中原地区的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中坝遗址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经科学发掘的盐业生产类遗址,填补了相关领域的考古空白。
中坝遗址的发掘工作揭开了许多历史谜团,如早期盐业生产的可能性。通过对遗址中发现的陶角杯、花边束颈圜底罐等器物的研究,结合国际同行的合作,初步推测这些器物可能与盐业生产有关。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数百个灰坑和窖藏,以及一种特殊的柱洞类遗迹,这些发现为研究当时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线索。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仍有一些谜团有待深入研究和解答。
中坝遗址的发掘成果创下了多项全国第一,包括
地层堆积最厚、延续时间最长、出土遗迹和遗物种类及数量最为丰富等。遗址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
考古学、环境考古、盐业考古、动物考古、浮选、孢粉分析和石质鉴定等,这使得中坝遗址成为了三峡地区遗址中研究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