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蕴渝,女,1942年4月21日出生于
重庆市,分子生物物理学家,1970年,施蕴渝回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79年至1981年,施蕴渝在
罗马第一大学化学系和CNRS结构化学实验室进修,她曾作为访问学者在荷兰
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和法国CNRS酶学与结构生物学实验室、法国理论化学实验室进修或合作研究。1998年,施蕴渝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2年4月21日,施蕴渝出生于
重庆市,江苏南京人,祖籍
崇明区。
1965年7月,施蕴渝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生物物理专业。同年9月进入卫生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担任实习研究员(—1970年2月)。
1970年2月,施蕴渝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79年,施蕴渝作为访问学者,前往
罗马第一大学物理化学系学习(—1981年)。
1984年6月,施蕴渝前往荷兰
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1985年1月)。
1990年3月,施蕴渝再次前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1990年9月)。
1994年1月,施蕴渝前往
巴黎第十一大学C.N.R.S酶学及生化结构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1995年11月,施蕴渝进入法国NANCY大学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1997年,施蕴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施蕴渝担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03年)。
2001年,施蕴渝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10年)。
2009年,施蕴渝当选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
2022年9月,任安徽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荣誉会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计算生物学研究
计算生物学方面,施蕴渝和她领导的课题组,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受体结合自由能的计算;
蛋白质稳定性的
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
动力学模拟;蛋白质
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她用
分子动力学模拟加热力学积分方法模拟酶与底物,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自由能;研究和发展了蛋白质及其周围
溶剂的静电相互作用的
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将分子动力学模拟与量子化学模拟结合模拟溶液中的有机反应及模拟酶反应。
结构生物学研究
结构生物学方面,施蕴渝是在中国国内最早开展生物大分子二维核磁共振实验的几个人之一,她领导的实验室,建立了多维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质如
转录因子,蝎毒蛋白(钾通道拮抗物)的溶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揭示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承担项目
截至2017年4月,施蕴渝先后担任国家863项目、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负责人、973项目中的课题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
科研成果奖励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施蕴渝认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培养,重视本科生的数、理、化、生基础教育,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创新性人才,这是关键问题所在。”在她看来,受过良好的理科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后劲足、潜力大,不仅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即使进入其他领域,具备的良好素质也对其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学工作
施蕴渝始终认为,教师的天职就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她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国内高校率先开展结构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教学。在中国国内完全空白的条件下,领导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施蕴渝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生命科学学科原创性工作少的问题,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基础教育和
宏观生物学领域的教育。
学科建设
在施蕴渝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学院引进了一大批优秀年轻的人才,博士点由2个变成了7个,并且获得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成为了教育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成果奖励
主要作品
论文
1.Liu, Y; Xu, L; Xie, C; Hong, J; Li, F; Ruan, K; Chen, J; Wu*, J; \u0026 Shi*,Y.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eNAP1 Chaperoning activity toward ceH2A-H2B, Structure, 2019, 27, 1–13.
2.Chen, J; Wang, Z; Guo, X; Li, F; Wei, Q; Chen, X; Gong, D; Xu, Y; Chen, W; Liu, Y; Kang* J \u0026 Shi* Y, TRIM66 reads unmodified H3R2K4 and H3K56ac to respond to
脱氧核糖核酸 damage in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4273.
3.Yang, Y; Xu, Z; He, C; Zhang. B; Shi*, Y; Li*, F;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recognition of γ-globin gene
助催化剂 by BCL11A. Cell Research, 2019, 29,960–963.
4.Liu, X; Shen, S; Wu, P; Li, F; Liu, X; Wang, C; Gong, Q; Wu, J; Yao, X; Zhang*, H, Shi* Y.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dimethylation of 12S rRNA by TFB1M: indispensable role in translation of mitochondrial genes and mitochondrial
函数 Nucleic Acids Res. 2019; 47(14):7648-7665.
5.Bao, X; Liu, H; Liu, X; Ruan, K; Zhang, Y; Zhang, Z; Hu, Q; Liu, Y; Akram, S; Zhang, J; Gong, Q; Wang, W; Yuan, X; Li, J; Zhao, L; Dou, Z; Tian, R; Yao*, X; Wu*, J; Shi*, Y. Mitosis-specific acetylation tunes Ran effector binding for chromosome segregation J
摩尔 Cell Biol. 2018, 10(1):18-32.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施蕴渝的父亲
施士元是
诺贝尔奖获得者
玛丽·居里为中国培养的唯一的物理学博士、也是“东方居里夫人”
吴健雄的老师。
人物评价
施蕴渝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计算生物学研究;她领导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结构生物学教学体系;她为中国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领导了
中国科学院结构
基因组研究项目,为中国的结构生物学的发展,为中国结构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贡献。(
新华网评)
参考资料
施蕴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24-03-20
施蕴渝.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