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宇宙学是天体物理学的分支,同时也是宇宙学的分支。它致力于研究
宇宙大尺度结构以及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等问题。物理宇宙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
天体运动及其初始原因,长期以来被视为
形而上学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对遥远天体的天文观测,物理宇宙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物理宇宙学不仅涉及天体物理学,还包括粒子物理学、场论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历史沿革
二十世纪的科技进步使对
宇宙起源的猜测成为可能。它也帮助建立了被绝大多数
宇宙学家公认作理论和观测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虽然职业
宇宙学家认为大爆炸理论给观测以最好的解释,一些人至今仍在鼓吹另类宇宙学如
等离子体宇宙学和稳恒态宇宙学。)大致来说,物理宇宙学处理的对象是宇宙中最大的物体(如
星系,
星系团,超团),最早形成的物体(如
类星体)和几乎均匀的最早期宇宙(大爆炸,宇宙暴涨,
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学是比较特别的学科。它从粒子物理实验,粒子物理唯象学,甚至
弦理论中汲取了许多结果。它的其他来源包括
天体物理,
广义相对论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
现代宇宙学是沿着观测和理论的辐辙发展起来的。1915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因为那时的物理学家有一种偏见,认为
宇宙是静态的、无始无终的,爱因斯坦在他的
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宇宙学常数项。这个物质加宇宙学常数的稳恒态爱因斯坦宇宙模型是不稳定的,它最终总会膨胀或收缩。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解是由
米尔顿·弗里德曼发现的,现在它被称为弗里德曼——罗伯森——沃克宇宙。它描写的是膨胀或收缩的宇宙。
1910年斯里菲和威兹用
克里斯蒂安·多普勒现象来解释观测到的涡状
星云的
红移。这意味着这些
星云正离我们远去。虽然人们可以测量
天体的视角大小,但是却很难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和亮度,这使得测量天体的距离异常得困难。斯里菲和威兹没有意识到这些星云其实是
河外星系,也没有意识这个发现对宇宙学的意义。1927年,一位
比利时的天主教神甫勒玛泰独立地发现了
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伯森——沃克解并在涡状星云的观测基础上提出
宇宙起源于原初原子爆炸的假说。1929年
爱德文·哈勃为这个假说提供了观测依据。他证明了涡状
星云是一些
星系并通过观测仙王
变星来测量了它们的距离。他同时还发现了星系
红移和亮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这一关系的起源是因为在所有方向星系离我们远去的速度正比于它们的距离。这个关系被称为哈勃定律,其实在最近它才被确认,哈勃的数据误差很大。
给定宇宙学原理,哈勃定律意味着宇宙是在膨胀的。有两种可能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其一是由
盖莫夫提出的大爆炸理论,另一种理论是霍义耳的稳恒态模型。在此模型中,星系互相远离时不停地有新物质产生,在任何时间
宇宙大致是一样的。
相关理论
物理宇宙学的相关理论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大爆炸理论最初受到质疑,但在1965年
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后,越来越多的观测结果支持了这一理论。
斯蒂芬·霍金和
罗杰·彭洛斯的工作揭示了
广义相对论中的奇点特征,促使多数宇宙学家接受了大爆炸理论。物理宇宙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极早期宇宙、太初核合成过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等方面。
研究领域
以下所列的是宇宙学研究的一些最活跃的领域,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这个单子不包括大爆炸宇宙学。它可以参见
宇宙时间表。
极早期宇宙
虽然大爆炸理论看起来可以解释从10 ~ 33秒钟开始的早期热宇宙,它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之一是现今的粒子物理理论不能为宇宙的平坦性、均匀型和各向齐性(参阅宇宙学原理)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另外,大统一模型预言了宇宙中有磁单极,它们也没有被观察到。宇宙暴涨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的物理模型虽然很简单,但是却没有被粒子物理所证实,其主要困难在于如何调和它和
量子场论的矛盾。一些宇宙学家认为
弦理论和膜宇宙学能为解决宇宙学原理提供另一方案。
宇宙学的另一主要问题是解释为什么粒子要多于反粒子。X射线观测表明
宇宙并不是由物质和
反物质的区域组成的。它的主要组成是物质。这个问题称为
重子不对称性,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被称为重子产生。重子产生理论是由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于1967年提出的,它的必要条件中包括物质和反物质间的电荷——
宇称对称性的破缺。粒子加速器只观测到很小的电荷——宇称对称破坏,不能解释宇宙的重子不对称性。宇宙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希望能发现电荷——宇称破坏的其它来源。
重子产生和宇宙暴涨都与粒子物理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答案可能会产生于高能理论和实验而不是
于天文观察中。
大爆炸核合成是关于元素在早期
宇宙形成的理论。当宇宙演化到大约三分钟时,它已经足够冷却,这时
核聚变及核合成过程就终止了。因为大爆炸核合成过程持续的时间极为短暂,从氢离子(质子)出发,它的主要合成成品是轻元素如、氦-4和锂。其它元素则极为微量。(重元素主要是由星体如
超新星中的
核反应而形成的。)虽然在1948年
盖莫夫、阿尔菲和赫尔曼就已经提出了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在此理论中轻元素的丰度与早期宇宙的
物理性质关系密切,它至今仍然是检验大爆炸时期物理理论的极灵敏的探针。比如,它可以用来检验
等效原理、
暗物质和中微子物理。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指退偶过程(即大爆炸所产生的辐射停止与带电离子的汤普生散射及原子第一次形成这一过程)所残余的辐射。这种辐射是由
阿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1965年发现的。它具有几乎完美的2.7K
黑体辐射谱,只在十万分之一内偏离各向同性。
宇宙学家们可以用描写早期宇宙细微起伏演化的宇宙学微扰理论来精确地计算辐射的角度功率谱。最近的
卫星(COBE和WMAP)和地面及气球(DASI,CBI和Boomerang)实验也测量了此功率谱。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测量Λ-冷暗物质模型的参数,同时也为了检验大爆炸模型和新物理模型的预言。例如,WMAP最近的测量就为中微子的质量提供了限制。
更新的实验的目的则是测量
微波背景谱的极化。它将为微扰理论提供更多的证据,也将为
宇宙暴涨和所谓的次级非各向同性(如由
背景辐射和星系和
星系团相互作用引起的散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和萨克斯-沃尔夫效应)提供信息。
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理解最早和最大结构(如
类星体,
星系,星系团和超团)的形成和演化是宇宙学的核心课题之一。宇宙学家们研究的是一种由下至上有层次的结构形成模型。在此模型中,小物体先形成,而大的物体如超团还在形成过程中。研究宇宙中结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普查可见的星系,从而构造一个星系的立体图像并测量物质功率谱。这就是斯隆数码天空普查和2dF星系红移普查的研究方案。
理解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模拟。
宇宙学家们用它来研究宇宙中物质的
引力堆积和线状结构,超团和
空穴的形成。因为宇宙中冷暗物质要比可见的重子物质多许多,所以大多数模拟只计入它们。这种处理对理解最大尺度的宇宙是足够了。更先进的模拟已经开始计入重子的效应,它们也开始研究
星系的形成。宇宙学家们检查这些模拟是否与星系普查的结果一致。如果不一致,则研究偏差的原因。
宇宙学家还用其它互补的方法来测量宇宙遥远处的物质分布和重离子化过程。这些方法包括:
莱曼阿尔法
谱线森林。通过测量气体对遥远
类星体所发射光的吸收来测量早期
宇宙中中性氢原子的分布。
中性氢原子的21厘米吸收线也提供了灵敏的测试。
由于
暗物质的引力
透镜效应而引起的对遥远物象的扭曲,即所谓的弱透镜效应。
这些方法都将帮助宇宙学家解决第一颗类星体如何形成这一问题。
暗物质
大爆炸核形成、
背景辐射和结构形成的研究证据表明了宇宙质量的25%是由非重子的暗物质组成的,而可见的重子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4%。作为
星系周围晕环中的一种冷的、非辐射性的尘埃,暗物质的
引力效应已经被了解得很透彻了,但是它的粒子
物理性质还是个谜,人们从没有在实验室中观察到它们。
暗物质的可能候选包括稳定的超对称粒子、弱作用重粒子(WIMP)、轴子和重的紧致
空穴物体,它甚至还可能是在极小加速度下引力的修正(修正的牛顿
动力学,或MOND)或宇宙学的一种效应。
星系中心的物理(如活跃星系核,
超大质量黑洞)可能会给暗物质的性质提供线索。
如果
宇宙是平坦的,那么必须有一种东西组成71%的宇宙密度(扣除25%的暗物质和4%的重子物质)。它被称为暗能量。这种东西不能干涉大爆炸
核合成和
背景辐射,所以它不能象重子和
暗物质那样在
星系周围晕环中结团。因为宇宙是平坦的,所以我们知道它的总质量。通过观测我们也知道宇宙中结团物质的质量比总质量远远要小,这就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了很强的证据。1999年发现的
宇宙加速膨胀(类似宇宙早期的暴涨)为暗物质提供了更强的证据。
除了暗物质的密度和结团性质外,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量子场论预言了一种类似暗物质但比它大120个数量级的
宇宙常数。温伯格和一些
弦理论家由此提出人类学原理。他们认为宇宙
常数如此小的原因是因为人类不能在其他大宇宙常数的世界中生存。许多人觉得这种解释很牵强。
暗能量其他可能的解释包括精粹物质(quintessence)和在大尺度下
引力的修正。这些模型的核心是
暗物质的
状态方程,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状态方程。暗物质的本质是宇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如果我们对暗物质有更好的理解,我们可能会解开
宇宙最终结局这一谜题。现在在这个
宇宙时期,由暗物质引起的
宇宙加速膨胀阻碍了比超团更大结构的形成。我们还不清楚这种加速膨胀会不会永久持续下去。或许它会加快,甚至它也可能会变成减速膨胀。
其它研究方向
原初黑洞。
宇宙射线谱中的格莱森——查策平——
库兹明截断。对此截断的违反是否隐示了在极高能下
狭义相对论的失效。
等效原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引力理论是否正确,物理原理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