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游神文化
起源于中原河洛、河东的文化
游神,又称“营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非常流行且极其隆重的民间习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
在潮汕,几乎每个乡村都有“营老爷”习俗。村民择吉辰抬神像出庙到乡村街巷巡行,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灯笼上书写有“合乡平安”“五谷丰登”等字样。接着是马头锣开路,后面依次是虎头牌、高灯彩旗、彩标、花灯、涂戏、潮州大锣鼓乐队,最后是安放诸神塑像的“老爷轿”。一路上边游行、边表演、边放鞭炮。
潮汕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活动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词源
潮汕人的祖先大部分来自中原的河洛和河东地区,先民在迢迢千里的迁移过程中,为对抗恶劣环境,逐步形成了冒险开拓、强悍进取的族群秉性,这体现在情感流露最为原始与自然的游神活动中。
仪式内容
一到约定俗成的“老爷生”,各乡村举乡出动,操办祭品和游神节目,有的村庄还先贴告示告知游神路线,择吉辰抬神像出庙到乡村街巷巡行,称为游神,俗称“营老爷”。游神方式各乡各有特色,最普遍的是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灯笼上书写有“合乡平安”“五谷丰登”等字样。接着是马头锣开路,后面依次是虎头牌、高灯彩旗、彩标、花灯、涂戏、潮州大锣鼓乐队,最后是安放诸神塑像的“老爷轿”。一路上边游行、边表演、边放鞭炮,每过一重“栅门”,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灯笼上书写有“合乡平安”“五谷丰登”等字样。接着是马头锣开路,后面依次是虎头牌、高灯彩旗、彩标、花灯、涂戏、潮州大锣鼓乐队,最后是安放诸神塑像的“老爷轿”。一路上边游行、边表演、边放鞭炮便燃放企脚。每次游神,还举行演戏等游乐活动。
好多乡村日间游神,夜间还由精壮汉子抬着神轿在神庙附近主要巷道疾跑,俗称“安庙”。抬轿汉子自愿报名,只有新婚不久或生男丁者才有资格。众人随轿后放鞭炮,称为“走安”。走安之后,神像才入庙回殿。走安时迅猛异常,越快越好,跟着观看的人有时就是脱掉脚下木屐也难以跟上,故潮汕人戏称“屐缀唔着人走安”。
典型代表
拖神
潮汕地区游神最著名的莫过于澄海盐灶乡游神,叫做拖老爷,堪称世界民俗的奇观。庙是乡村古庙,祀的是潮汕最常见的神祇“三山国王”和“天后娘娘”,后来又增加了人称显外乡的“水流神”,合共五位。老爷轿游至老爷埕时,各方硬汉争相爬上老爷轿摔跤,互不相让,以能拖倒老爷轿为幸,如能从老爷身上揪下几根胡须,那一年四季将是兴到堵唔缀(顶不住)!直拖扯至“老爷”焦头烂额、面目全非为止。俗语“盐司命帝君欠拖”即指此。
游三山国王
盐灶游神最接近的要数潮州卧石乡的游“三山国王”了。游行结束时,将神像集中在空旷的地方,抱着神像狠狠一摔,这叫“老爷”。潮州俗语叫做“卧石老爷,愈食愈惊”。
撞寨门
潮州溪美村营老爷“撞寨门”,寨内寨外两队人马“格老爷”,体现的是两队相格,勇者兴。
其他代表
参考资料
价值意义
潮汕地区游神,雅俗共赏,文武并重,既体现“海滨邹鲁”文明雅致一面,也彰显讨海人粗犷强悍一面。但潮汕游神民俗中的武营,是精髓。拖、缉、冲、舂、格、转、举、掉“老爷”,都是为了警策“老爷”,为了乡里的兴旺发展。
俗语说:“输人不能输阵”,以乡村、群体出现的活动,谁愿意落后呢?在岁时节日、游神赛会中,人民群众为营造节日氛围,增添欢乐气氛,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拿出拿手把戏,展示绝活。旧时潮汕民间过节或游神,是一个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文化竞赛盛会,潮汕的民间工艺美术,不少与潮汕民间的岁时节日、游神赛会相关联。
目录
概述
词源
仪式内容
典型代表
拖神
游三山国王
撞寨门
其他代表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