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孔昭,字横秋。生卒年代亦不详,据推测则大约是清
康熙人。
张姓师承不详,曹焕斗仅称之「曾遇异人传授」,但在拳经法备要一书中,则题为「张孔昭述,曹焕斗注」。
因此,张氏当为张鸣鹗所传一系无疑,而「拳经」非孔昭本意原著,仅补述而已。至于孔昭之拳法造诣,焕斗称之「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此语在发劲和蓄劲的功夫上,已达运用武术之三昧。怪不得焕斗从其高伯祖得到「拳经」秘法,惊为异实,并苦心思索。
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术也,其原始于少林。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臻神妙。其时从学者甚众,而得其真传者,惟
程叔本景陶、胡子我江、张子仲略三人而已。嗣后支分派衍,渐失其真,间有能者崛起,名震一时。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而于先生运用之法,变化从心之妙,概未之闻也。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巾羽扇,
羊祜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之可寻哉?余兄弟四人,余行列第三,伯兄衍春,字佩玉,处凌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技,家严不之禁,更为博请高明教之。时余年十三,从塾师读书,每自馆归,随之练习。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
壶关县任中,所撰《拳经》,藏之馆中,如获异宝,日夕研求,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神凝,苦心思索,忽梦有二老人为余指授,自后数梦之,觉身益软、手益活,心悟练气之妙。及年八,因屡应童试不售,遂出门求进取,数次皆病困而归。此后乃专心习艺,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间,阅人甚多,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今退隐于家,追思既往,尚觉暴气未除,深自韬晦。因诸同志,欲广其传,不容自秘,爰就平日所得,将《拳经》详为解释,并图各象式,以虚待宾之法,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然用法之妙,全凭内力,非言语所能尽,必如病偻丈人之承蜩,如
养由基之射虱。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于以上追
孔昭先生之真传,其庶几乎?不揣固陋,谨序其耑。时
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阳月中浣之吉,曹焕斗在东识。
根据历史古籍记载,中国各种武术旱在
春秋战国时代即已成形。其中拳术部分,在汉书;艺文志的「兵书部」中,便有「手搏六篇」的记载,这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拳法书,可惜的是其内容已不可见!至于拳法的重要性,在何良
臣的阵记一书写得很清楚:「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见阵记卷二技用篇)。然而,考证之历代典籍,论枪之书有武编、纪效新书、手枪法选、手臂录;论棍之法则有经、纪效新书、少林棍法阐宗等,其余刀法与射法也都有许多图籍记载,唯有拳法一节,较难窥其全体大貌!拳法既为诸艺之本,为何历代武术家着墨较少呢?笔者窃谓:古代兵家以作战取胜为目的,而军事作战中,器械之用实为制胜关键,而对于拳技之本反而省略少提;另一个原因,拳艺是诸技变化之根本,高手深知其重要性,也就秘而不传了!其实,武术之精华尽在于拳法之中;因此,当我们发现了这本古老的拳书-「拳经拳法备要」,也就格外的珍惜了。「拳经拳法备要」有多种版本。「拳经」据书中图标注明为
南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如图l,而序文中则明述为明末陈松泉所得,张鸣鹗编辑,此书在民国十六年由上海国技学社改名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铁打骨科秘本」出版,近年台湾建华图书出版杜有翻印出版,然而,笔者加以考证,书中错字漏词甚多,仅能比较参考而己,读者万不可被误导。另外「拳经拳法备要」有曹焕斗在清干隆四十九年所做之序,其内容错字较少,唯缺「张鸣鹗先生总序」、「呆架」、「呆披」等拳诀,至于「金疮跌打接骨秘本」部分,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内,不予论述。本文采用之版本为民国二十五年由蟑隐庐复印出版,目前
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收藏。拳经拳法备要一书出版的宗旨大意,张鸣鹗在总序中说「拳有身法焉、手法焉、步法焉,实为武艺三根本,根不备不足以精器械,欲精器械必先论夫拳」。又说:「试以身当乱之世,必不能端章甫而点兵卒,只谓之武能佐文也亦宜」,可见先人以武拨乱反正,或以之修心养性之心。而曹焕斗在序中则以一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为旨趣;而更以「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为真传;本文撰写之原则,除了将全书重新编排章节,使之有一贯相承之感外,文中标点符号亦予标注,而拳法内容则尽可能保持原貌,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大意,则增加部分连贯语句助词:至于拳法备要二卷图标部分,为整体的关连性,部分按文义移至拳经一卷之范畴内,一并请读者分辨之。贰、关于作者拳经拳法备要一书共有二卷,本书非成于一人之手,乃是明清两代多位武术家的心得总结。因此,其最初出版年代已不可考,但是经由历代增删补注,最后由曹焕斗总结成书,则在清干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出版,已无疑义。有关中国拳法的记载年代甚早,但是大都仅是只字词组、或短篇论述、或名称史实的记录而已,至于拳术内容详实并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者,「拳经拳法备要」应是最早且是最完整的一本书了。所以本书在拳术历史上的价值不容忽视,然而,对于作者的生平背景则须更进一步探讨,才能奠定它在历史上的地位。
头第一:头者身之魁,直竖而若顶千斤,不可抬高,不可俯视。向左则略顾左,向右则略顾右,随身法以相应。高仰则有仆后之病,低视则有仆前之虞,学者先宜凛之。眼第二:眼者身之主,宜精神注射,破敌全凭之,故认腿认势皆赖手眼也。兼视一身,上下相顾,前后左右相防,皆不可不用眼。颈第三:颈为头目之枢,上下相顾,呼吸相通,以灵活为主。要直竖而不可太偏,顾左顾右,随身法以相转,学者亦当领会也。肩第四:肩为一身之前锋,宜带靠而陡来。宜下与膝相对,不可过于膝,亦不可不及于膝,至若偏闪,更要灵活为要。臂第五:臂乃一身之门户,宜狭不宜开,开则身法涣散。敌人可揭可挑,而我之身难保矣。宜以气应之,臂力使上,则气吸上;臂力使下,则气降下。臂力开,则随身法以相转,不可使孤行为要。手第六:身之围护者手也,要轻松圆活,刚柔相济,上下前后左右相顾。左上则右下,右上则左下;亦有左则俱左,右则俱右。此以身法速转,方可如此。更有变阴变阳之妙,长短伸缩之玄。总之,以熟为要。胸第七:胸乃我身之墙壁,宜开之成其一片,亦不可俯仰,两手常须护持,勿使敌人攻入。
苟使近身,纵有能者,亦难敌矣。腰第八:身之枢轴者腰也,腰要灵活圆熟,直鞭坚固。况力皆从腰出,气亦由腰所运;一屈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相通矣。臀第九: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与肩相应而成一片。肩过右则摆右,要陡然相冲而带压下,故一身之筋节俱紧贴敌人身上,所谓百法收来无空间是也。腿第十:管脚之搀力,腿亦有功焉。宜悬而缩,宜活而硬。要循腰藏阴而带曲尺样,此下盘之紧密者也。膝第十一:下盘之门户在膝,宜平分内里,不可外开。若开足尖亦开,下盘必不密矣。要在略带压下跪势,仗身法坐至将平即住。若过于坐平则腿力不坚,腰曲无力,种种失真矣。此法不必拘,要在能者变用耳。足第十二:足系一身之根,根不稳,则百体虽强,皆为虚器矣。妙在足指钉下,足根坚固,不可虚前虚后,退步宜轻,踹步宜速,探步宜活,其余百盘步法,俱遵成式运用。根既坚固,周身俱活,随其所之,无不颠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