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咯条约》或称《1874年邦咯协定》,是1874年1月20日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Andrew Clarke)与霹雳的马来酋长和当时的两大华人会党领袖在
英国军舰HMS Pluto所签订的条约。主要的目的是解决霹雳纠纷对
海峡殖民地的经济影响,同时也使英国放弃对马来各邦所采取的不干涉政策,继而让英国有机会机会参与马来半岛各邦的事务
霹雳州是马来半岛重要的锡产区。在19世纪20年代时,英国已经开始关注霹雳;对霹雳虎视眈的
泰国于1826年以后更派遣军队入侵霹雳,结果遭受英国指责违反柏尼条约的协议。过后,海峡殖民地便派兵将罗兵赶走,并和霹雳苏丹签订盟约,规定霹雳受
英国保护,同时不得向暹罗进贡金花或者其他的贡品。这就是英国所谓的不干预政策。
在19世纪50年代,霹雳大臣在
苏丹阿里(Sultan Ali)去世后,并没有扶正二王拉惹
阿都拉·巴达威(Raja Abdullah)为苏丹,反而拥立三王拉惹伊斯迈(Raja Ismail),而另一位被排挤在权力范围的拉惹尤索夫(Raja Yusof)也宣称有继承王位的权利,于是引起王位继承的纠纷。
除了拉惹阿都拉和苏丹依斯迈争夺权力的因素之外,拉律战争同时也影响了该项条约,这导致形成了两个华人黑社会帮派,即由陈亚炎为首的义兴派和
郑景贵为首的海山派结怨,以争夺
锡矿。当时拉惹阿都拉支持义兴派,于是
苏丹伊斯迈转而支持海山派。结果导致双方的械斗事件升级,拿律地区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史称[[ 拿律战争]]。
由于霹雳皇室的权利斗争和两大华人会党之争,导致海峡殖民地的贸易活动深受影响。1873年,海峡殖民地的新任总督克拉克(Andrew Clarck)上任后,就遭到海峡殖民地立法议员和英商施加的压力,要求
英国放弃对马来土邦所采取的不干涉政策,以确保
锡矿的生产。
1874年,克拉克以拉惹阿都拉的来信承认他为霹雳苏丹为借口,趁机邀请有关的马来酋长和两大华人会党的领袖进行谈判,结果签订《邦咯条约》。在这次的谈判中,海山派的代表是
郑景贵,而义兴派的代表是陈亚炎。
承认拉惹
阿都拉·巴达威霹雳
苏丹;现任苏丹伊斯迈退位,仍为二王,并给于土地和每个月1000
墨西哥比索;霹雳苏丹接受一名
英国参政司。除了有关宗教以及马来习俗之外,其余一切政务苏丹必须征求参政司的同意;承认卡伊布拉欣对拿律的权利,拿律也必须接受一名助理参政司,以协助处理有关的行政事务;把天定(Dinding)与附近的岛屿割让给海峡殖民地。至于华人两大会党之争,则由海峡殖民地
总督进行调解,总督委派的调解员包括陆军上校邓禄普(
上校 Dunlop)、
瑞典咸(Frank Swettenham)、毕麒麟(W.A.Pickering)和史必地上尉(Captain T.C.S Speedy)。他们召集两派领袖会议,达致和解,各交5万元作为保金,拆除防御工事,释放俘虏,停止对抗,保证今后不再挑起事端。从此拿律地区恢复秩序,因此就以中文的太平为拿律的地名。
《邦咯条约》成功化解了霹雳长久以来的纠纷,恢复
海峡殖民地与霹雳的商业关系;同时也为
英国正式取得干涉马来半岛土邦的权利,造成英国当局无所顾忌马来土邦的问题而涉及干涉。由此,霹雳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