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
国家内部相对不发达的经济区域
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资源禀赋等条件的限制和国家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经济综合实力达不到国家现有水平的平均值,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低度开发的地区或边缘地区。欠发达地区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则不仅包括狭义概念,而且还包括全球范围内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通常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或第三世界国家。狭义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相对不发达的经济区域,是指在特定国家、地区中的某些特定经济区域。由于地域差异、制度差异和生产力空间配置的非均衡性等原因,这些特定的经济区域同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域相比,在经济发展速度、人均国民收人、劳动生产率、社会文化发育程度、经济体系的活力、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从宗主国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欠发达,还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极不平衡,即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分为两极,形成二元地域结构。一极是少数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另一极是多数地区经济不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空间上的两极分化更主要、更直接的表现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过度集中及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欠发达地区其特征是内部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经济发展尚未突破“起飞”转折点。从经济的内部条件和内部循环看,“低水平陷阱”依然存在,从外部环境和外部循环看,中心一边缘的不平等关系也起着作用。
世界银行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关键指标,对全球各国进行经济层面的划分。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则采用更为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评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水平。此外,欧共体认为,若一个地区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极为显著,则被视为欠发达地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不发达(或欠发达)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束缚。中国学者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划分也有大量的研究,大致来说,这些研究划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常见方法有:地理划分法;区域划分法;地理位置划分法和综合划法等。
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有:转移支付、投资于基础设施、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促进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等。
产生背景和原因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从宗主国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欠发达,还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地域上极不平衡,即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分为两极,形成二元地域结构。一极是少数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另一极是多数地区经济不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空间上的两极分化更主要、更直接的表现是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过度集中及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异的扩大。如何在总体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实现空间平等成为当时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焦点之一。经济发展是均衡还是非均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学家关注和争论的中心问题,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的若干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观点也就应运而生。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区域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因此,该理论认为,在理论上实现平衡增长是难以达成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非均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地发展,并认为在非均衡系统中总是存在着支配性因素,它代表整体的行为。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扩展。
原因
关于欠发达形成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于1953年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中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的,而是过去较长历史时期形成的,由于自然、历史、地理条件的差异(东部沿海,中西部多为山地、盆地),中西部一直处于劣势区位中,使得中国生产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非均衡的区域政策,即在区域发展目标上,主张先富带动后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在政策倾向和投资重点的选择上,以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对沿海地区给予了若干优惠倾斜政策;在对外开放上,对东部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自主权逐渐下放,加深了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
比如,中国于1980年首先在深圳、汕头市珠海市厦门市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又进一步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而在中西部地区的管理体制还保留了很多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分。加之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系列区域政策极大促进了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且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产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程度的差异。
立地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欠发达地区多数属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地区、早寒山区,自然条件差,基本上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格局仍没有彻底打破,基本上是粗放式分散型经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主要表现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还比较低,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比较差。
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是欠发达地区显著特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水利化、生态化、机械化后,水利设施老化,中低产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比较严重,农业抗灾能力相当脆弱,仍沿袭传统耕作方式。
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欠发达地区传统种养业比重大,原始农产品生产比较大,二、三产业发展相对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明显落后,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基地滞后,龙头难舞,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产品市场开发不足,这些都是产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民综合素质低,农业科技支撑动力不足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欠发达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较差,不少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懂科学养殖,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
基本信息
定义
由于历史、观念和区位等条件的制约,社会经济运行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生产要素可得性及其利用率低,技术进步速率慢,缺乏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就静态而言,欠发达地区是社会经济指标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就动态而言,是经济发展速度滞后的地区。欠发达地区作为一个相对的、历史的和动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发展程度较低,经济社会竞争力不强。
概念特征
欠发达地区其特征是内部发展缓慢且受到外部的抑制,经济发展尚未突破“起飞”转折点。从经济的内部条件和内部循环看,“低水平陷阱”依然存在,从外部环境和外部循环看,中心一边缘的不平等关系也起着作用。
相对动态
关于欠发达地区这个概念,有两点需要明确。其一是从地理空间范围来看,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参照区域的不同,经济区域的“发达”与“欠发达”地位将不断地变化。其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欠发达地区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范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同一个经济区域的发达与欠发达的身份不同,并且衡量发达与欠发达的标准也不同。
相关概念
与欠发达地区这一概念相关的概念主要有:“落后地区”、“贫穷地区”、“贫闲地区”、“低收人地区”、“不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这些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较大的区别,有必要对它们加以区分。“落后地区”这种叫法,不仅含有低下的意思,而且好像表明这个地区一向贫穷落后,并且还将继续贫穷落后下去。
“贫穷地区”、“贫困地区”、“低收入地区”这三个概念意思相近。它们的范围往往比欠发达地区更狭窄,都是单纯指人均收人水平低下的某些经济区域,不涉及收人水平以外的其他方面,比如说,中国广西可以说是欠发达地区,但却不能说广西是贫困地区。中国西部地区都是欠发达地区,但不能说都是贫穷地区。
“发展中地区”、“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意思相近。这两个概念都是隐含着某个地区现在还不发达,但有潜在的、尚未开发的能力,有成为发达地区的希望。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中国国内外越来越多地使用“欠发达地区”(LessDeveloped Regions),用以表明该地区同某些发达地区相比,相对不发达,但有成为发达地区的潜力和希望。
欠发达地区,从静态角度看,是指这些经济区域与周围经济区域相比,相对不发达;从动态角度看,这些地区具有发展潜力,有成为发达地区的希望。
欠发达地区的划分
世界上的不同地区的划分法
世界银行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关键指标,对全球各国进行经济层面的划分。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则采用更为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以评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特定时期的发展水平。此外,欧共体持有这样的观点:若一个地区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显著比重,那么该地区被视为欠发达。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不发达(或欠发达)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束缚。中国学者对欠发达地区的划分也有大量的研究,大致来说,这些研究划分区域发展水平的常见方法有:地理划分法;区域划分法;地理位置划分法和综合划分法等。
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区域划分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作者崔永军2011年利用 spss 统计学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估,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区域划分。具体指标设计为:人均GDP(元/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年)、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元/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员数量、每“10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量和市场化指数(2000年数值)。然后运用SPSS11.5for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合软件数据处理,可以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三类地区。其中发达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等8个省、直辖市,欠发达地区包括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等9个省和直辖市、自治区,不发达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安徽、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但考虑到辽宁省的人均GDP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并且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特别、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好,将其排除欠发达省份行列。因此,崔永军定义的欠发达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
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
转移支付
首先分析对不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政策。考虑这样的转移支付政策,直接给不发达地区进行货币转移支付,此种转移支付是通过对发达地区征税融资的。此种转移政策的结果是RR曲线左移,因为给定产业集聚,发达地区的收入下降,不发达地区的收入增加,区域收入差距缩小。这将诱致产业集聚程度减弱,因为不发达地区收入增加和发达地区收入下降将促使企业重新选择区位,移到购买力相对增加的区域。产业集聚程度下降的结果是经济活动地理分布更加分散,从而不利于溢出效应,因此增长率降低。
投资于基础设施
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最经常采用的政策是加强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从改善不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政府的政策有两个重点可以选择:一是改进不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交通联系,比如修建跨省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二是改进不发达地区内部各区域间的交通联系,比如在省内修建通县公路、通乡公路和村村通等。前者降低了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后者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区内交易成本,实现区内经济一体化。
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
对不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除了上面讨论的转移支付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外,还有就是加强欠发达地区知识创新的政策,此类政策降低了不发达地区的创新障碍或创新成本,比如给不发达地区R\u0026D补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品市场的进入障碍,建立益于新企业成立和发展的资本市场,或者改善不发达地区的创业环境,鼓励高校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科技园区,等等。
促进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
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的产业转移政策是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此种政策的结果是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度下降,不发达地区产业集聚度上升、收入增加、区域差距缩小,结果是曲线AA和RR都左移,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提高,总体经济是否增长取决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相对比重,一旦产业转移达到这样的程度,使得不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相对比重突破1/2,总体经济增长率会上升。
相关数据
1999年,中国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59%,而中西部地区仅分别只有6.07%和7.40%。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导致东西部发展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199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10102元、5459元和4172元,东部与中部间相对差距由上年的44.8%急剧增加到46.0%,东部与西部间差距则由57.7%上升到58.7%。截止2006年,西部地区人均GDP已不到沿海地区的一半。
从经济增加值来看,近10年来,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步放缓。2008年,欠发达地区GDP增加总值超过十万亿元,截至2018年年末,GDP总量增加到410749.07亿元,约是2008年GDP总量增加值121463.31亿元的4倍;“十二五”规划期间,欠发达地区GDP增加值总量增速有所放缓,从2011年的22.20%下降到2015年的5.49%。“十三五”规划以来,在中国经济整体下行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 GDP增速有回升的趋势,发达地区GDP总量由2015年的291969.3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10749.07亿元。总体来看,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趋势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基本国情,也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从欠发达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来看,存贷总量保持不断增长。2008年年末,欠发达地区存款总量合计148638.09亿元,2018年年末存款总量合计达到615214.60亿元,存款总量合计增长了约4.1倍;贷款合计总量由2008年年末的96005.22亿元增加到2018年年末的503 009.22亿元。从存贷款合计总量增速来看,增速均缓慢下降,存款增速由2009年的29.42%下降到2015年的14.44%,并且在2016年达到了历史最低值3.12%;2018年增长率上升到16.69%,与2009年的29.42%相比,下降了大约7.63%。贷款总额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由2009年的35.76%下降到2018年的21.98%。整体来看,贷款增速较存款增速下降幅度稍大。
从欠发达地区保险业和债券业看,保险业保费收入总量保持持续增长,2008-2010年,保费收入增长率达到了20.9%。但从2011年起,保费收入增长率有所下降,2012年达到最低6.36%,随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到2018年保费收入达到15193.32亿元,但增速有所降低;债券业股票市场股票流通市值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发展相对不够稳定,2009年增长率高达135%,2010-2013年股票流通市值总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但2014年以后又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截至2016年年末,股票市场达到58 257.99亿元,约是2008年年末股票流通市值的4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产生背景和原因
背景
原因
立地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
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水平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农民综合素质低,农业科技支撑动力不足
基本信息
定义
概念特征
相对动态
相关概念
欠发达地区的划分
世界上的不同地区的划分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区域划分
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
转移支付
投资于基础设施
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区域创新
促进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
相关数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