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支塔位于
泰山西北,
长清区万德镇灵岩寺境内,辟支佛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北宋李世民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
赵祯嘉祐二年(1057年)。
辟支佛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仁宗嘉二年(1057年),历时六十三年完工。是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砖砌建筑。
辟支佛塔是
灵岩寺的主要标志,挺立于千佛殿西北。塔高55.7米,底固长48米,为砖砌,可循级而上。塔座有“阴曹地府”
醢刑场面
浮雕,塔顶冠有铁刹。古朴的门窗、富有变化的塔檐和纤巧挺拔的塔身,使人感到庄严大方中不失玲珑奇巧。
辟支塔主要特点是有重檐、属密檐楼阁式。其造型奇特,塔身上下不一。一至三层是重檐,四至九层为单檐。作为密檐楼阁式
建筑结构,辟支塔在国内独此一例,可能是密檐阁式塔的开例。
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
辟支佛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反映的是
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从塔的名字来看,为供奉辟支佛而建。辟支塔“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
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佛是
梵语音译,意译为“缘觉”、“独觉”。是三乘(声闻承、辟支佛乘、大乘)之一,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法华经譬喻品第三》:“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
辟支佛乘”。
当时的一些高僧会被尊喻为辟支佛,比如,宋金之际的妙空智讷大师。在《补续高僧传》中记录:“在灵岩时,
平江县大姓
胡姓设
大斋,耆宿皆会。前一夕,梦人告曰:‘诘朝,有骑赤马衣黄褐而至者,辟支佛也’。黎明物色求之,而师裘马如梦。胡氏举室迎拜,一坐尽惊。”
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砖砌建筑,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
浮雕,镌刻有
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下垂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
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
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
辟支佛灵塔冠层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