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铃马蹄表
双铃马蹄表
上世纪50年代初,作家陆石、文达创作了一部反特小说《双铃马蹄表》,非常受读者欢迎。后来,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国庆10点钟》,也红火了多年。小说和电影使双铃马蹄表名扬全国。
基本介绍
钟表是“舶来品”,自明清后,才从欧洲输入中国,但也只有少量的成为皇宫及大户豪门的珍贵摆设,一般百姓人家是很难见到的。旧时,人们把握时间的方法,全凭看太阳的高低。所以,才发明了“日晷”这种最原始的计时器,沿用了数千年。旧京人家,数百年来,全是听钟鼓楼的钟鼓声,掌握时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工厂工作时,上下班时间,全听工厂拉响的汽笛。远近数家工厂此起彼伏的汽笛长鸣声,在空中久久回荡,能传播到数里之外。而周围生产队社员们出工、收工,则是敲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钟声。这种工农大合奏的时间奏鸣曲,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
中国的钟表制造,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上海市烟台市等地,陆续开设了钟表厂。厂名虽叫钟表厂,但也只能生产座钟、挂钟,而不能生产手表。上世纪50年代,这种双铃马蹄表是各钟表厂的主打产品。因这种表的上方有两只铃铛,两铃之间有一个小锤,定时一到,小锤就一左一右地敲击两铃,所以称双铃马蹄表。后来,随着技术革新,才渐渐有了把闹铃置于表内的马蹄表,人们称其为“小闹钟”。
1958年,上海、天津市等地,开始试制生产手表。当年,北京市也从公私合营的几家小钟表厂,抽调了部分技术骨干,成立了北京手表厂。并于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试制生产出了第一批17只“北京牌”手表,由此开始了北京手表生产的起步。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生产的手表数量极其有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手表和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被称为“四大件”,是贵重稀缺之物。一块手表一百多元,是普通人两三个月的工资,而且是凭票购买。“手表票”比钱还稀缺,一般人买不起也买不到,能有个双铃马蹄表或小闹钟就不错了。中老年人可能还记得,那时,医院的护士给病人测脉搏、量体温,大多是手里提着个双铃马蹄表或小闹钟看时间。
我是1958年进工厂当工人,直至1973年才凑了80元,托关系买了一块丹东市出产的“红旗”牌“半钢”手表。买这块手表,主要是给妻子戴。妻子1965年当教师,9年来都是带着个小闹钟去上课。妻子“鸟枪换炮”有了手表,自然是高兴万分。但这块手表,有时要被我“借”用。因为我搞业余文艺创作,经常进城去开会、学习或参加活动,也很需要个准钟点。为此我们夫妻还经常闹矛盾,恨不能把一块表掰成两块用。直至1980年,我已调入中国评剧院当了编剧,又买了一块手表后,才结束了向妻子“借”手表的尴尬。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如今手表早已褪去了华贵的色彩,成为普通百姓的大宗商品,而双铃马蹄表也成了收藏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