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刺鱼
产于欧洲的IUCN无危物种鱼类
三刺鱼(学名:Gasterosteus aculeatus)为刺鱼科刺鱼属的鱼类。分布于美洲沿岸和亚洲沿岸、太平洋北部以及黑龙江省、图门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
形态特征
背鳍Ⅲ,11-15;臀鳍Ⅰ,9-11;胸鳍9-10。腹鳍Ⅰ-1。侧线骨板31-34。鳃耙21-26。椎骨30-32。
体长为体高4.4-4.8倍,为头长3.2-3.7倍。头长为吻长2.6-3.3倍。为眼径3.6-4.1倍,为眼间距2.6-2.8倍,为尾柄长2.4-3.0倍,为尾柄高7.4-8.1倍。
体细长,侧扁,尾柄细窄。头大,吻不突出。口中等大,端位。两颌有尖锐小齿。鳃盖膜连于峡部。鳃孔小。体侧骨板背腹轴长,连续排列至尾柄部。背鳍基部附近、鳃盖上方背部及胸腹面也散有小骨板。体侧骨板中央突起,尤其在尾柄部更为明显,形成脊状突。侧线完全。背鳍前具游离鳍棘3个,第三棘最小,第二棘最长,约等于第二背鳍高。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起点路前于臀鳍。胸鳍大,侧中位,其后缘通常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有1鳍棘。尾鳍短,稍呈截形。
背部浅青绿色,体侧银白,后腹部及背部散有不规则的浅色纵斑纹。生殖季节雄性眼呈青绿色,一背部体例变深且胸腹面有鲜红色婚装。
生活习性
三刺鱼是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15厘米,这种鱼的雄鱼是筑巢的能工巧匠,亲鱼们洄游到江河合适的地点后,雄鱼就忙碌地用嘴衔来水草的细茎,由自己肾脏分泌的黏液将水草细茎粘织成精致的鱼巢。
三刺鱼为河口性栖居种类,成鱼生活在海的沿岸及江的潮汐区。成鱼以水生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食,亦食落入水面的昆虫。
巢筑好后,雄鱼要把自己打扮得体色鲜艳、仪表端庄才去向雌鱼“求婚”,有趣的是,雄鱼在向雌鱼“求婚”时,还要跳“蛇形舞”,它跳着欢快的“舞步”,慢慢将雌鱼引向巢边。有时为了争夺“新娘”,雄鱼和雄鱼之间要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斗。
生活环境
全世界大约有12种刺鱼,属刺鱼形目,刺鱼科,主要栖息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刺鱼的体型较小,身体细长,一般最大不超过15厘米。有些生活在淡水中,有些生活在海水中,有些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存。刺鱼的特点是背鳍前面有两根或多根能活动的棘刺,腹部只有一根棘刺和一小片鳍刺,身上无鳞,但体侧常有骨片保护。刺鱼生性活泼。刺鱼以它们特殊的方式而著称,每年春天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每到这个时候,雄鱼全呈现出明亮的红颜色。刺鱼也是出色的建筑师,它们用自己身体分泌出像线一样的粘液把一些植物材料粘合在一起,筑成非常奇特的巢。然后连哄带骗地把雌鱼赶进巢中产卵,接着使其受精。进入巢中的雌鱼不可能一条。卵产下来以后,雄鱼就是它们的忠诚看者和保卫者,直到小刺鱼长出来。
分布范围
美洲沿岸和亚洲沿岸、太平洋北部以及黑龙江省、图门江等。
种群现状
比较常见的刺鱼有几种。三刺鱼有3根脊骨,几乎分布在北半球的各个地区,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找到。它的体长大约在5—10厘米之间。中华多刺鱼大小和三刺鱼差不多,它的脊骨更多,发布地区也相当广。其他还有北美洲的淡水溪刺鱼,栖息在北美洲海洋中的四刺鱼,欧洲海岸的十五刺鱼。
保护级别
无鳞甲三刺鱼数量稀少,属濒危动物。
繁殖习性
3-4月间成群上溯至江下游及和附近交流相连的淡水泡沼或小河道,在细纱砾泥地质、微流水的场所产卵。卵球型,卵径不超过2毫米,色浅橙黄。怀卵数少,体长72毫米的个体,怀卵479粒。受精卵在水温15-19℃时约需7-10天孵出。幼鱼体长13毫米时背鳍出现鳍棘,15毫米时体侧开始出现骨板。浑春河口三刺鱼伪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6月。产卵时,雄鱼先在微流沙泥底处选择好位置,利用胸鳍挖成直径4-6厘米、深1-2厘米的产卵床。此时,雄鱼肾脏分泌一种粘液将搬至产卵床的水草压实,然后作成内径3-4厘米、出入口约1厘米的产卵巢,雄鱼自筑巢起约2-3日筑完。产卵一般在白天进行,雌鱼一次产卵50-150粒,产完后由巢口游出,然后1尾或数尾雄鱼人巢放精。产卵持续数日,许多雌鱼可在同一巢内产卵,巢盛卵数可达600-700粒。产卵后,雄鱼护卵。并不断用胸鳍向巢内冲永,一直至孵出幼鱼才停止这种供水行动。这时雄鱼改用嘴把游出巢外的幼鱼吸入巢内,以防御敌害的侵袭。当体长20-30毫米时,幼鱼开始离巢,在当年的夏秋季入海。成鱼交配后,随降海而死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
分布范围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繁殖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