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竹(学名:Thyrostachys siamensis (Kurz ex Munro) Gamble)别名条竹、
吊丝球竹。是
禾本科、
泰竹属中
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合轴丛生型。
泰竹分布于
缅甸和
泰国,
马来西亚有栽培。中国台湾、
福建省、
广东省及
云南省有栽培,并在云南西南部至南部较常见。适生环境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土壤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
竿直立,形成极密的单一竹丛,高8-13米,直径3—5厘米,梢头劲直或略弯曲;节间长15—30厘米,幼时被白柔毛,竿壁甚厚,基部近实心;竿环平;节下具一圈高约 5毫米之白色毛环;分枝习性甚高,主枝不甚发达;芽的长度大于宽度。鞘宿存,质薄,柔软,与节间近等长或略长,背面贴生
白色短刺毛,鞘口作“山”字形隆起;箨舌低矮,先端具稀疏之短纤毛;箨片直立,长三角形,基部微收缩,边缘略内卷。末级小枝具4— 12叶;叶鞘具白色贴生刺毛,边缘生纤毛;叶耳很小或缺;叶舌高约1毫米,上缘具纤毛;叶片窄
披针形,长9—18厘米,宽0.7—1.5厘米,两表面均无毛,或幼时在下表面具柔毛,次脉3—5对。花枝呈圆锥花序状,苍白色,具多数纤细分枝,其每节丛生有少数假
小穗,假小穗丛下方托以一船形、无毛、先端平截之苞片;具花小枝的节间平滑,极 细,具沟槽;小穗几为白色,长1.2—1.7厘米,宽3—5毫米,含小花3朵;颖1片,长 0.8-1厘米,卵形,先端尖,基部具白色长柔毛,8脉;外似颖,但较长,仅下方小花的先端具毛茸,下方小花的内稃形窄,具2脊,脊上生纤毛,先端深裂至中部,顶端小花的内稃无脊,先端凹缺,具二短尖头,无毛,较其外稃为长;鳞被不存在;
雄蕊能伸出花外,花丝分离;子房初为卵形,后作扁形,柱头1-3,羽毛状,弯曲。
颖果圆柱形,长5毫米,直径2毫米,先端具喙。
本种竿直丛密,枝柔叶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竿节间劲直而坚韧,且上下粗细 均匀,国外多用于制作伞柄。笋食用。R.E.Holttum(1958)认为:Bambusaregia Thorms. Ex Munro是根据不完整的标本所描述的,又无竿箨的特征,只能作为本种的异名。
傣族村寨附近及房前屋后常有种植,常作为缅寺中重要佛寺的指示植物。秆匀称,通直,常形成密集而较小的竹丛。梢头劲直,高7-15米,粗3-5厘米。笋可供食用,常用作商品竹笋。因
竹秆直而密,枝小叶细,是
热带观赏竹种的上乘品。竹秆中等,通直几近实心,可用于制作旗杆、伞柄、晒杆、锄把、栏杆、挂瓦条等。
我国
台湾省、
福建省(厦门)、广东(广州)及
云南省有栽培,并在云南西南部至南部较常见,分布于澜沧至海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河谷土壤层厚且肥活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