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敲除
小鼠是一种经过特殊培育的小鼠品种,其体内特定的基因已被人工去除。这种小鼠常用于
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作为药物临床实验的动物模型。
基因敲除小鼠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科学家们需要研究某种疾病时,如癌症或
糖尿病,他们需要相应的动物模型来模拟人体患病情况。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能够创造出具有特定疾病的基因敲除小鼠,这些小鼠可用于药物开发的早期测试和评估。
基因敲除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是一种使机体特定基因失去功能或消失的技术。传统上,这一技术主要依赖于
脱氧核糖核酸同源重组原理,即将设计好的同源片段替换目标基因片段,从而实现基因敲除。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其他原理和技术也被应用于基因敲除领域,包括基因插入突变和iRNA等,这些方法也能有效地敲除基因。
基因敲除技术的基础建立在
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成功的基础上。1985年,研究人员首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观察到了同源重组现象,这为基因敲除提供了理论支持。1987年,Thompson等人成功地构建了首个由ES细胞基因敲除的
小鼠模型。至今,基因
同源重组仍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另一种基因敲除技术称为诱导性基因敲除,它是基于Cre/loxP系统,但利用的是Cre蛋白表达的可诱导特性。通过控制诱导剂的施加时间和Cre基因定位表达系统的宿主
细胞特异性,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组织细胞中实现对特定基因的遗传修饰。这种方法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动物的特定发育阶段和组织中精确地控制
突变的发生,从而避免产生无法存活的后代。常见的诱导性基因敲除类型包括
四环素诱导型、
干扰素诱导型、激素诱导型以及
腺病毒科介导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