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坑村位于
新昌县西南42公里处,地处
澄潭江源头,与
东阳市、
嵊州市、
磐安县三地交界。全村共有158户,总人口为520人,共有党员21人,两委干部8人。以前的外婆坑非常贫困,村里流传着几句
白话文:新昌有个外婆坑,有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
六谷羹,干活行路是牛跟耕,缺钱缺粮缺姑娘。
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外婆坑村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9月,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2020年6月,外婆坑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拟推荐名单。
社会
20世纪80年代末,外婆坑村村民自编的两首
打油诗,很能说明该村当时的情况:“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
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其中所说的“八十炉灶四十光(棍)”,并非虚指。1988年全村400多人仅有耕地27亩,且“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一年里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82户人家确有38位“光棍”娶不到媳妇,被称为
新昌县的“光棍第一村”。
科技
外婆坑村利用农函大开课进行科学技术引进和推广,定期对农民朋友开展培训,并建立科技示范户,开展各类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培训,使他们获得大量与切身实际相关的科技信息。特别是茶叶培训,让农民在专家现场指导下,学到了有机
生产管理、炒制技术等实用技术。通过学习型村建设,村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外婆坑村干部真正扑下身子,人人争做身边的郑九万,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村民们通过农函大培训和基地实践活动,增强了学习新知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提高了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特别是在茶园的有机管理中,通过对远程教育
课件的学习、专家的培训指导和村民的积极实践,当时外婆坑村茶叶
总产值达到296万元,单是茶叶人均收入就达到6100元。并且外婆坑村1500亩茶园于2007年9月通过有机产品认证,茶叶价格大幅度上涨,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开辟了致富途径。
行政区划
文化
文化古迹
外婆坑村既有保存完好的古台门、石头墙、黄泥墙等富有
江南古村的古朴建筑,又有红军挺进师某部途经外婆坑村的遗存及新东游击基地旧址。
纪念碑
外婆坑村建立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境活动纪念碑,重现当年革命斗争史迹,意义深远。在保护、利用和开发好外婆坑村革命史迹的基础上,将革命史迹与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有机结合起来,把外婆坑建成
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抓好传承,让外婆坑成为中小学生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革命史迹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发扬优势,让外婆坑村富起来,把外婆坑建成新农村发展的示范基地。
村里两堂
两堂为礼堂和讲堂。外婆坑村文化礼堂将礼堂和讲堂融为一体,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两堂内有上千册图书、音响配备齐全的舞台、
电影放映机等设施,是一个集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场所。自2013年10月开放以来,文化礼堂内开展活动近300次,作为外婆坑旅游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是村民同时也是各方游客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
新昌县举办活动最多的文化礼堂。
红色土楼
红色土楼有二层,一楼是一座毛主席像,二楼层列收集着领袖毛泽东在浙江的学习生活的物品,是村两委发动全村村民一起收集、捐献集合而成。
林氏祠堂
外婆坑村保存了完好的林氏家训,由先祖
林则徐传承下来,共有二十四条,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主要是教育林氏子孙修身齐家,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
红色足迹
红色足迹由石碑和长廊展陈馆组成。石碑一面刻着
中国工农红军在外婆坑村的故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行军路过外婆坑村,向村民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救国”等主张,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款待。看到衣不蔽体穷困的百姓,红军号召:“没有饭吃的穷人快赶上红军”。石碑的另一面刻着红军的行军路线图。长廊对发生在外婆坑村的红色故事和红色革命年代的物品进行展示。
文化陈列
文化陈列馆主要由党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板块组成,并配上现代化
多媒体,包括滚动播放外婆坑党建的电视机和外婆坑潺潺流水声的音效设备。
艰苦奋斗纪念碑
沈祖伦和外婆坑村结下的不解情缘,他“八上外婆坑”,对外婆坑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村里为了感谢他对外婆坑的关心和支持,立碑感谢,并将文稿寄给他审阅。沈祖伦看到文章后,认为不应出现他个人的名字,于是将文中他的名字全部去掉,并对内容进行了修改,还将文章题目修改为艰苦奋斗纪念碑。
特产美食
外婆坑的玉米饼声名远播,在贫穷时代,它是充饥的粮食,如今它是外婆坑的一道招牌点心。
外婆坑龙井生长于
新昌县的外婆坑村,海拔高达650米,四周岩山环抱,生态条件优越,拥有适应有机茶生长的光照、土壤和气候条件。
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
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
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
旅游
如今
苗族、
傣族、
白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姑娘在外婆坑村落户。这些远嫁而来的姑娘学制茶、学织布,以她们的勤劳能干,使家庭很快脱贫,并富裕起来。这些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习俗的媳妇们,都学会了讲当地方言,团结互尊,和谐相处。农闲时,她们相聚在一起,穿戴起自己民族的服饰,唱民族歌、跳
民族舞蹈,其乐融融,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据介绍,该村少数民族人数达到了35人。声名远播的江南第一
民族村已成为旅游观光体验的好地方,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观光、旅游、摄影创作。
体验“住农家屋(百年古民居)、干农家活(磨豆腐、打
麻糍、挖山笋、采摘时鲜果蔬、山地野果、编织手工艺品等)、吃
农家菜(
烙玉米饼、手磨豆腐、各式野味等)”的乡村本土生活;可以到“江南民族村特色展馆”参观原始
织布机、织布机、
龙骨水车、花轿、捣臼等特色展品,体验各民族
手工艺制作;同时嘉宾朋友可以穿上各式民族服饰,与各位少数民族姑娘一起唱歌、跳舞,学做各民族的各式手工艺,参加各民族的节日,体验江南
民族村的特色风情。
交通
从新昌县城沿新蟠线一直到外婆坑村,途经
梅渚镇、
澄潭街道、
镜岭镇。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对于外婆坑来说再准确不过了。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的闭塞导致了村民观念的落后,外婆坑村民世世代代都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向他保证60天劈通毛路,于是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地劈山架桥。第61天,也就是1992年1月25日,一条长1.4公里的机耕路赫然呈现在眼前。沈省长来到外婆坑实地察看修路情况,看到路真的劈通了,沈省长拍着林金仁的肩膀说:“老林,你决心大啊,你们外婆坑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也很感动,我今后对这里像外婆一样亲,经常会来。”结果就有了省长为了这条路6上外婆坑的佳话。当然也有当年的绍兴市委书记
陈礼安12次到外婆坑扶贫的故事。
这条路一修就是15年,总共耗资600万元,其中最贫穷的外婆坑村承担了150万元。从此村民们可以坐车去县城,外婆坑村实现了第一次“突围”。
获得荣誉
外婆坑村曾先后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第二批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国家人口和
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第二批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旅游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等国家省市级荣誉。
2016
中原地区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中,外婆坑村获评美丽休闲乡村“历史古村”称号。
2019年6月,外婆坑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2月31日,外婆坑村被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为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2020年6月,入选
浙江省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名单。8月26日,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2021年2月25日,
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党支部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名单。
历史沿革
外婆坑村有建村350余年的丰厚历史。
1935年10月25日和11月下旬,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一部两次进入新昌活动,在里练使、潭角、外婆坑等13个地方留下足迹。
1980年,外婆坑村党支部联合周边几个村党支部,下决心一定要组织发动群众,修筑通往山外的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尤其是外婆坑村,要对崇山峻岭实现“突围”。
1988年,外婆坑村全村400多人仅有耕地27亩,且“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一年里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
1991年起,外婆坑村开始组织茶农们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并逐年引进和更新茶叶良种;11月15日,时任
浙江省省长的沈祖伦到外婆坑村调研,了解到该村在修路,又缺乏资金正在发愁,立即落实了修路资金5万元。
1992年1月25日,外婆坑村修建好了一条长1.4千米的机耕路。
2002年,外婆坑村确立了“产业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村里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组织农户成立了
新昌县第一家有机茶合作社,茶叶基地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并注册了
PB“外婆坑”
大佛龙井。
2003年起,外婆坑村推广了有机茶种植技术,禁止在茶园使用化肥、农药。
2005年,外婆坑村建了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了名茶炒制技术。
2007年9月,外婆坑村1500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通过增加茶叶种植和炒制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2010年,外婆坑村向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组委会申报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并获得通过,向中国国内外打响了外婆坑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的品牌。
2011年,外婆坑村主推6个场馆的建设,包括古村寻根、民俗博览、红色足迹、绿色创业、民族和谐、珍贵记忆等6个馆,以及馆内设施的配备。
2020年8月,外婆坑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2019年12月,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外婆坑村榜上有名。
2019年12月,2019年度
浙江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名单公布,外婆坑村榜上有名。
2019年6月,外婆坑村被列入第五批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4月,外婆坑村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7月,司法部、民政部表彰外婆坑村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016年12月,外婆坑村入选为2016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2016年10月,农业部将外婆坑村推介为2016年
中原地区美丽休闲乡村。
2016年1月,外婆坑村入选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
2012年11月,农业部认定外婆坑村为第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外婆坑龙井)
地理环境
外婆坑村位于
新昌县镜岭镇西南面42千米处,地处曹娥江源头,与
东阳市、
嵊州市、
磐安县三地交界,外婆坑村东与后坪村接壤,东临安山村,西接东阳下阳村,北濒洞坑村,全村土地面积为3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8月,外婆坑村拥有森林面积6200亩,其中公益林1877亩,
森林覆盖率达83%。
人口民族
外婆坑村的村民大部分是
林姓,据记载是明清时期从
福建省迁移而来的
林则徐后代。
截至2017年,外婆坑村有158户,总人口531人,其中包括
苗族、
白族、
彝族、
壮族、
瑶族等少数民族的35位少数民族媳妇。
经济
20世纪90年代初,外婆坑村全村人均年收入96元。
截至2015年4月,外婆坑村每年
生态旅游的营业额约为200万元。
截至2016年3月,外婆坑村人均收入已达21100元。
截至2020年8月,外婆坑村人均年收入达43650元。
如今,外婆坑村以学习为先导,围绕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提高村民综合素质的目标,该村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远教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设立党员活动室,配备1台
计算机和2台电视机,添置了大量科技书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农函大教学培训,制定了学习型村创建工作考核制度,创新建立了三种学习模式,从而让学习真正成为该村农民的自觉行动,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外婆坑村建立“专家培训+基地实践”的学用模式,积极发展外婆坑村的特色经济。注重与农民素质培训相结合,建立“专家培训+基地实践”的学习模式。外婆坑村全村土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极少,而山地面积有6500亩,就茶园面积就有1500亩,因此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茶叶。
外婆坑之所以会成为“光棍第一村”,就是因为穷。为了实现对贫穷的“突围”,从1991年起,村里开始组织茶农们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并逐年引进和更新茶叶良种;2003年起,在全村推广了有机茶种植技术,禁止在茶园使用化肥、农药;2005年,村里新建了名茶炒制规范化示范点,进一步普及和提高了名茶炒制技术;2007年9月,全村1500亩茶园全部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通过增加茶叶种植和炒制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目前该村春茶青叶平均售价可达100元/公斤,比附近村高出约40%;春茶成品平均售价可达600元/公斤,比附近村高出约50%。茶叶售价大幅度上涨,为村民找到了“突围”贫困的办法,根据村两委统计,目前,外婆坑村农民的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全县农民的平均收入,村中公共厕所、垃圾房、路灯、自来水等设施一应俱全,投资45万元的多功能活动中心也已建成。全村家家装电话,户户用燃气,80%的农户有摩托车,20多户人家在城里买了商品住房,9户有了轿车,使整个山村山更青、水更绿、村更洁、人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