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是元代
通惠河在
元大都的一部分,
什刹海至前三门的河段,也被称为“御河”。玉河是
大运河的一段,由
郭守敬于1293年主持修建。玉河主要用于
漕运,元代称通惠河,明代以后改称玉河。明代以后,漕运逐渐衰败,玉河就作为一条
内河长流在京城。1956年玉河全部改成了
暗渠,玉河从此消失。2006年“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启动,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米。
玉河原是元朝开凿的通惠河位于宫城东侧的一段河道。元大都城内的
积水潭是通惠河漕运的终点码头。白浮泉水自积水潭向东南,流经澄清闸、
万宁桥(地安桥,俗称“后门桥”)、东不压桥、北河沿、南河沿出皇城,过北御河桥(原址在今贵宾楼饭店西南侧),沿台基厂二条、
船板胡同、
泡子河入通惠河。
2000年结合万宁桥(后门桥)的修缮,恢复了玉河的起端河道,并在万宁桥西增建了一座
汉白玉三孔
石拱桥(后来命名为
金锭桥)。此次修复万宁桥,将万宁桥下原来已经改为
暗河的玉河恢复为河道,河水自什刹海前海东端出水口处开始,流至万宁桥东侧不远处。万宁桥以东恢复的河道非常短。
2005年起
东城区人民政府启动了玉河改造工程。2009年9月玉河北段(
万宁桥北河沿大街)改造工程结束。此次恢复的河道总长度为480多米,基本按照
明朝时的河堤宽度修缮,在
河南省端的东不压桥北侧的玉河庵被修缮,作为北京玉河遗址博物馆的馆址。
元朝及明朝旧有的河堤,在此次修缮中发现后,被保护性回填,新河堤按照原有河堤的旧貌兴建。在玉河河道上,还修复了雨儿桥、福祥桥。
2000年代在玉河改造工程中,对万宁桥和
地安门东大街之间的玉河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了元朝
通惠河堤岸、明朝玉河堤岸及其河道、清朝玉河堤岸及其河道、东不压桥及澄清中闸遗址、两座便桥遗址、玉河庵遗址、码头遗址及排水道等遗迹,出土了玉河庵碑、
银锭锁、
瓦当以及陶器(陶片)、瓷器(瓷片)等文物。这次玉河改造工程也引起了很多争论。原因是此次工程拆除了河道以外的大片原有的
四合院,并新建了许多高档四合院,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
据2012年的报道北京玉河遗址博物馆的标牌已立在新建的跨河
木桥桥头,门前的
浮雕已就位,博物馆内外的各项收尾工作正在进行中。该博物馆占地面积大约600平方米,主要展示玉河的历史变迁,考古成果。2013年“玉河故道”作为
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玉河故道”包括澄清上闸(含
万宁桥)、澄清中闸(含东不压桥)。
《元史·郭守敬传》载:“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蓄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
积水潭,见舻蔽水,大悦,名曰
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
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坝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得环城往来。志不就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