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伦
明朝的寿州判官
常伦(1492-1525),字明卿,号楼居子,明朝文学家、散曲家、政治人物。他在正德年间中进士后被授大理寺右评事一职,人称“常评事”。常伦的祖籍是曲沃县,后来迁居到山西沁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其擅长散曲创作。常伦的作品在当时备受欢迎,被誉为“楼居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经历
常伦几任官场,均因他慷慨狭义而被挤出仕途。他出生予一个累代仕宦的中等官僚家庭。曾祖父成化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升右寺副。祖常昙,山西道监察御史。父常赐,明代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监察御史,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常伦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富足,饱读诗书。其父常赐称他为常家千里驹,据说他幼而聪慧,五、六岁即能诵书、赋、诗等,见者莫不叹赏。常伦多才多艺,诗词、文赋、皆有成就,古代沁河文人之文学成就,未有超越常伦者。及至年长,所做诗文得到当时文坛名流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赏识。他不仅仅是诗文出众、才华横溢的儒生,而且还是“少好游侠,谈兵击剑,有古豪风云”的侠士。正如他自己所描绘的生活:“马驰千里射百中……座中食客日常满,浩歌击筑喧高楼。”正德五年(1510)常伦乡试得亚元,次年,举进士,授大理寺右平事。初涉官场的常伦,依然保持他天性豪放、恃才傲物的性格,受不了封建官场的种种戒律,招致了官场许多人的不满,因而在京官考察中,被贬为外补,这是他仅做了四年多大理寺职。常伦因此告病而归。正德十二年(1517),常伦父亲去世,他便居家服丧,赋闲在家,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朱厚熜登基以后,他才又被重新起用,补寿州判官。常伦因此立志要再展宏图,报效皇恩。在任职期间,他勤于政事,颇有能声。但是,嘉靖三年(1524)他因生性耿直、不善阿奉,又因此逆了上司,再一次弃官而归。归家不久,又接到知宁羌州的任命,但他厌恶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于是辞官不就。从此开始隐居生活。他超然物外,看破红尘,藐视权贵,游戏人生。
评论
历代论者皆认为学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读常伦诗与曲,感觉到常伦最像李白,又最像屈原,却并不像杜甫,也不像司马相如。常伦也崇拜屈原李白,想做屈原、李白的事业。很难理解的是,常伦的生命归宿,也是步屈原李白而去的。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李白捉月坠江而死,常伦竟也是酒后骑马,坠江而死。
历史评价
常伦一生短暂,但天资聪慧,于诗、书、画无所不精,他还精通音律,尤工于乐府小词,他的作品盛传于泽沁间。他作文,讲求发自真情,直书胸臆,反对沉埋于先圣故纸堆中寻章摘句。他提倡合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蔑视“圣经贤传”,抨击事事尊古的陈腐观念。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令,深受下层民众欢迎,却是许多文人雅士不屑的俚语。在他的身上,有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想,他也以匡时济世、建功立业为目标。然而宦海几度沉浮后,他转而隐遁,继续他放荡不羁的生活。这也是当时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因而市民阶层活跃的一种社会产物。他宁可舍弃功名利禄,也不循规蹈矩,正是他追求个性解放的结果。他以实际的行动嘲弄圣贤教条,和早于他的唐寅桑悦等人一样异类于当时。他的怀才不遇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折射着时代达给知识分子的烙印。
总之,常伦的一生有别于世人,他的个性解放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给予了封建统治的无情的嘲讽。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经历
评论
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