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新疆昌吉州下辖县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接壤,西与奇台县毗邻,南倚天山与善县相望,北与蒙古国交界,国界线长88.4公里。县域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县辖4镇7乡,58个行政村和7个社区,有汉、哈萨克族、维吾尔等15个民族共8.6万人。也是疆电东送、疆煤东运、疆气东输三大通道的必经之路。
木垒,似为蒲类的音转。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木垒从西汉起就是有明文记载的古蒲类地方的西部。后至盛唐时期其隶于北庭都护府下的蒲类县,晚唐高昌国、宋代归西辽元朝蒙古族的游牧地、清朝则隶于镇西府内,并将木垒定名“穆垒”,后又改为木垒。民国六年(1917年)设木垒河县佐。三年后,置木垒河县,隶属于乌鲁木齐市行政。到了民国19年(1930年)木垒升格为县。后至1954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正式成立,并属迪化专区管辖。四年后,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隶属于昌吉回族自治州
2022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43亿元(现价),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3.1%(全国3%、全区3.2%、全州4.2),增速位列全州第4位。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风光资源、物产矿藏资源富集,是全疆十大风区、五大光区之一,还享有“天山白豌豆之乡”“中国鹰嘴豆之乡”等美誉。其中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有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高山岩画草原石人及霍加墓、坎儿井等。县内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9个。其中,月亮地村被认定为“2022年中国美丽乡村”,而木垒是全疆唯一“国家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县称号。
历史沿革
地名来源
“木垒”,清代又写作“穆垒”,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汉代巴里坤湖称“蒲类海”,在其东;唐朝庭州蒲类县在其西;但均相距不是很远,木垒恰在其中,地名源于古代民族语是可能的,有待考证。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据《新疆博闻录》一书中“新疆地名的含义”一章认为:木垒,蒙古语,意为河湾(但欠考究论述)。 
设治前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历史悠久。距今3000多年前即有人在县境内活动。西汉,汉朝政府于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36国。木垒属蒲类后国,归西域都护管辖。唐朝,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于贞观十四年(640)在今吉木萨尔县设立庭州,并下设蒲类县,木垒属蒲类县,归庭州管辖。唐开元元年(713),唐政府设独山县守捉于今木垒县境。清朝建立后,清政府在统一西域过程中,由于军事需要,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从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至木垒沿途修筑城堡。清雍正十年(1732),川陕总督宁远县大将军岳钟琪以木垒地势扼要,奏移驻军,并修筑木垒城,城周长六百余丈。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定名木垒为“穆垒”。《新疆图志》载:“穆垒”即“蒲类”之转音也”。“蒲类”一词源于“巴里坤湖”,“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之古称。木垒因靠近巴里坤湖,故以湖而得名。后“穆垒”又逐渐演变为“木垒”。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清统一准噶尔之战部后,在东吉尔玛台(今东城镇)建奇台堡,设管粮巡检一员。二十六年(1761),清政府以木垒“地沃泉滋”,决定在此“募人大开阡陌”,并派驻绿旗兵木垒营。三十二年(1767),清政府从甘肃甘州招募屯民300户1000多人,安置在木垒、奇台县屯田,次年两地屯民共开垦土地608公顷。三十八年(1773),设奇台县、木垒归奇台县管辖,隶属巴里坤镇西府。中华民国六年(1917),设木垒河县佐,隶属奇台县管辖。民国八年(1919),开始修筑木垒城,历时9年,初由民工修筑了部分城墙后停工,后由工程营兵完成筑城工程。 
设治后
民国十九年(1930)3月,木垒建县,从奇台县划出,定名木垒河县,新疆和平解放后,1950年4月成立木垒河县人民政府,隶属迪化专区管辖。1954年3月,木垒河县改名为木垒县。同年7月,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区。1955年3月,改称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下设5区19乡,隶属乌鲁木齐市专区。1958年5月乌鲁木齐专区撤销后,隶属昌吉回族自治州至今。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东270千米处,地处天山东段北麓,准葛尔盆地乐南缘,跨东经89°56′~92°16′,北纬43°14′~45°16′,东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市为邻,西与奇台毗邻,南与鄯善县隔山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约150公里。南北最大长度为19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138公里,总面积为2217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处阿尔泰构造带,博格达构造带和准噶尔地块交汇处,在不同构造的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戈壁和沙漠等地貌类型。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在与巴里坤县之间有240公里的荒漠地带,人烟稀少,基本无人为耕种,是天然的病虫传播屏障,木垒县三面环山,南部博格达山海拔2500~5000米,北部北塔山和大小哈甫提克山海拔1500~2000米,东部蒙罗克山和青居吕山海拔1500~2000米,中部是霍景湟期辛沙漠海拔700~1000米,成为南北东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盆地,山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盆地由东向西倾斜,在地貌上可分为山地、丘、平原、沙漠四个不同单元。 
水文
木垒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六条河流:英格堡、水磨河、东城河、木垒河、博斯坦河。均属山溪性河流,发源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北坡。另有16条泉水沟。 
气候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处北疆温带荒漠,具有明显的干旱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5~6℃,大于10℃有效积温2600℃,气温的日较差较大,年较差较小。年均降294.9毫米,降水的年际变幅和月际变幅较大,最高年份达571毫米,最低年份15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往往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期6月下旬出现严重的“卡脖子”旱,年日照时数3037小时,年蒸发量2207.6毫米,无霜期139天,在气候表现为冬季长而偏暖,夏季短而偏凉。有效积温偏低,无霜期偏短,光照充足的特点。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河流地面水年径流量1.342万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为4515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6790.68万立方米,全县有6条河流、17条泉水沟、127眼泉眼。地表水总径流量为10342万立方米,其中:6条河流年径流量为8562.3万立方米,16条泉水沟年径流量约为1224万立方米,127个泉眼年径流量995.8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引水量为5622.3万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为9254.16万立方米/a,可开采量6448.68万立方米/a。全县地下水总资源量为4515万立方米,年均开采量2786万立方米,人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1170立方米。全县拥有9座拦蓄水库,其中:中型水库1座,即龙王庙水库;小(I)型水库6座,即:英格堡水库、西吉尔水库、东城水库、博斯坦水库、白杨河水库、大石头水库;小(II)型水库2座,即:七个城子水库、乌宗布拉克水库,总设计蓄水库容3383万立方米。全县共有各类渠道2102千米,已防渗1414千米。其中:干渠总长195千米,支渠总长353千米,斗渠总长509千米,农渠总长1045千米。全县有蓄水塘坝23座,坎儿井19道,配套井423眼。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330086.3公顷,全县各类土地中,农业用地1246054.36公顷,其中耕地52229.2公顷,园地345.4公顷,林地36792.1公顷,牧草地1156212.6公顷,水面262.6公顷,建设用地8764.9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795.4公顷,交通用地1678.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2291.3公顷,未利用土地75266.7公顷。
矿产资源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铜、金、碳酸钙菱铁矿青盐沸石、辉绿岩、方解石、云母、石棉矿、石墨、黄铁矿辉铜矿滑石、石英矿、砂页岩、磁铁矿赤铁矿铅锌矿钾盐等三十多种。 
森林资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林地总面积为117761.3公顷(不包括山区林场28433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632.71公顷(用材林27.97公顷,防护林1242.44公顷,特用林49.35公顷,经济林303.95公顷),疏林地303.95公顷,灌木林地36334.96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830.14公顷,宜林地70856.4公顷,苗圃地32公顷,四旁植树441.8公顷。全县人工林总面积1576.59(不包括未成林)公顷,全县活立木总蓄积74897.3立方米。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400公顷,四荒地造林4600公顷。
动物资源
截至2014年5月,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主要分布各类脊椎动物26目,55科,178种;鸟类16目,36科,127种;兽类6目,12科,3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种。其中鸟类一级有金雕玉带海雕波斑鸨等三种,二级15种,主要为隼形目和形目的种类;兽类一级有雪豹北山羊等2种,二级有石貂猞猁盘羊鹅喉羚等4种。
行政区划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境内有:良种繁育场、克热克库都克牧场。县人民政府驻木垒镇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总人口78172人,其中:木垒镇17246人、西吉尔镇6730人、东城镇12103人、英格堡乡6191人、照壁山乡8054人、新户乡7019人、雀仁乡4877人、白杨河乡2518人、大石头乡7037人、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2645人、博斯塘乡3752人。
200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总人口86344人。
2007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年末总户数27839户,总人口87229人,其中,女42278人,占总人口48.4%,少数民族人口29612人,占总人口的33.9%。农村人口64703人。其中,县属人口17045人,少数民族4011人。哈萨克族22425人,占总人口的25.7%人,乌孜别克族1040人。占总人口的0.012%。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总人口9万人。
民族
2007年,木垒县境内居住着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朝鲜族东乡族藏族等14个民族。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全国3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至2013年,全县有哈萨克族5000多户、25000多人。 
经济
综述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4.18亿元,比2012年增长15.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比2012年增长1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亿元,比2012年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亿元,比2012年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5元,比2012年增加1864元,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09元,增加1861元。落实项目前期费500万元,争取上级投资项目62个,落实补助资金2.63亿元。执行招商引资项目22个,开工过亿元项目7个、到位资金21.64亿元。将总投资151.5亿元的115个项目(19个工交能源及商贸流通项目、41个农林水牧及帮扶项目、55个社会发展及城市基础建设项目)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跟踪管理。已完工项目85个,完成投资25亿元,其中6个州重点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1%;51个民生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2个援疆项目全部完工。 
第一产业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完成农业总产值约21.5亿元,比2012年增长7%。完成高效节水面积6.1万亩,自治区“定居兴牧”重点水利工程大浪沙、三眼泉水库和6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行。购置各类农机具1384台(架)。新建养殖场33个、草畜联营合作社7个、牧草专业合作社3个。花卉、食用菌等产业订单面积达到66万亩,创建以鹰嘴豆、玉米、瓜类为主的“千元田”17.4万亩;新创州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6家,合作社总数达到297家,农民入社率达到62%;累计输转劳动力1.9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89亿元,人均增收415元;刺绣业实现年产值1.14亿元,刺绣工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 
第二产业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完成工业总产值约11.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7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2.5亿元),比2012年增长35%。着力推动“两大工业园区”建设,成立了准东老君庙开发建设协调管理办公室和民生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00万元。全年实施工业项目16个,昌源化工、天宝化工、特变电工、中电投、东方民生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特变电工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比2012年增长317%。
第三产业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开发以山区为主的南部自然风光景区;打造以民族风情游为主的中部城乡旅游环境,投入43万元表彰奖励优秀农家乐。全年共接待游客达68.97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收4.8亿元,比2012年增长24.7%。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一般农村公路建设75.5公里;投资2930万元,完成幸福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增长11%。实现三产总产值8.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2%。
文化
特产
哈萨克族刺绣是哈萨克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装饰工艺,无论是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还是鞋帽、帕包以及床炕上、室内的装饰用品,都点缀着哈萨克族妇女的绣品。木垒县是中国3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哈萨克民族刺绣在木垒县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形态各异,色泽鲜艳绚丽,图案类型众多,内涵丰富,具有草原民族风韵。哈萨克民族刺绣是以哈萨克民族特色为主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它充分融合游牧部落民间创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艺术体系。 
语言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使用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 
文字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食品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奶疙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面条、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冻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节日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主要过的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在纳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社会
基础建设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投入5.6亿元,实施25个城市类项目,城市道路改扩建、第二饮水水源、排水改扩建二期、天然气入户等一批“生命线”工程建成运行,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7.3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启动实施了照壁山绿化、咬牙沟玫瑰花栽植等生态绿化工程,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75万亩;投资591.71万元实施农村连片整治示范项目3个;成功申报并实施州级生态村3个、区级生态村2个;完成湿地保护等12个环保项目的评估申报;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131.8吨、氨氮10吨、二氧化硫1000吨。 
民生建设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用于民生建设的投入达5.05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6%。全年实施民生工程51项,完工41项,完成投资6.48亿元。 
社会保障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发放就业补贴资金1587.1万元,实现就业再就业345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新农保参保率达100%。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761万元。 
文化事业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11354户,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双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率先在全州普及学前“双语”教育。县一中校舍完成改造。 
卫生
2013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9.35%,人均筹资35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100%。全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乡镇卫生院等建设全面完成。
旅游
鸣沙山:鸣沙山位于木垒县城东北130公里处,起于戈壁砾石地面,相对高度可达100米,长约1500米,宽约800米。鸣沙山的沙鸣是一大特色,只要沙粒顺沙大面积滑动,便会发出隆隆的轰鸣声,这种声音响度大,传播远,颇具节奏,恰如战斗机群低空作业,由远至近,由近至远,声音雄亮,经久不息。
原始胡杨林:原始胡杨林距离木垒县城东北150公里处,在一个被汉族人称为“梧桐窝子”,哈萨克族人称为“玉托朗格”(意为毡房似的胡杨林)的地方。胡杨林面积约3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6500万年。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因而有“沙漠英雄树”的美称。
高山岩画:在木垒县境内的群山中发现的岩画较多。在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东城镇鸡心梁牧业村山中,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鹿场山中,白杨河乡山中和该乡芦塘沟村山中,博斯坦牧场的霍加木沟,大石头乡乌宗布拉克村山中都有岩画,分布很广。生动地反应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
石人子沟:石人子沟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8公里的南部天山。石人子沟蒙古语为夏干布特,在木垒河的上游。河段呈东西向,长13公里,河谷宽350米。河段南岸有众多支流汇入其中,右岸坡度相对较缓,约15~20度,森林、草原茂密,春季柳絮飞舞,当地人称夏干布特,“夏干”蒙语意为白色,“布特”即一丛之意。而石人子沟之名则因沟口有一块高约2米,状如人形的石头而得名。
民族博物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位于县城新建西路,创建于1987年,主展厅以时间为引线,共展出文物1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10余件。所属文物特色显著,其中以早期社会、民风民俗、表现草原游牧文化的文物最具有代表性。展厅内还展有自先秦至明清的其它各类文物。
著名人物
王童,现任新疆木垒县双西甜瓜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2019年7月,入围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所获荣誉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1年3月,被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参考资料
木垒县2023年统计公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9-29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概况.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9-29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概况.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2-0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名来源
设治前
设治后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气候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森林资源
动物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特产
语言
文字
食品
节日
社会
基础建设
环境保护
民生建设
社会保障
文化事业
卫生
旅游
著名人物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