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耶·维尔德茨
罗马尼亚政府总理
伊利耶·维尔德茨(Ilie Verdet;1925年5月10日,科默内什蒂,——2001年3月20日,布加勒斯特。)前罗马尼亚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总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剧变后,创建社会主义劳动党,历任主席、名誉主席。
人物传记
矿工之子
1925年5月10日生于罗马尼亚巴克乌县科默内什蒂市的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曾在巴纳特的煤矿工作。1937年因父亲病重,家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家庭经济困难,为维持生计,12岁的维尔德茨在小学毕业后被迫中断学业,先后在伊尔瓦·米卡、科若克纳煤矿以及本贝什蒂-利维兹尼造船厂当工人。1939年,14岁的维尔德茨受雇于雷希察附近的塞库煤矿,他在那里连续工作6年,先后当童工、运输工、辅助矿工、矿工、大队教导员、工长。1945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同年任党支部书记。全国解放后,1949年9月——1950年3月在党校学习六个月。1951——1954年在莫斯科的苏共中央附属苏联社会科学院进修深造,以后又先后在“斯特凡·乔治乌”社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罗共中央高级党校)和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学院学习。
党务活动
1947——1948年2月任塞库煤矿工会联合会主席。1948——1954年在巴纳特州负责党的工作,1948年2月——6月任塞库镇党委书记。1948年任雷希察区党委委员,1948年7月——1949年3月任塞库煤矿矿长。1949年任雷希察区党委和阿尼纳区党委委员。1950年3月——8月任卢戈日区党委委员。1950年8月——1954年8月任卡兰塞贝什区党委常委。1954年8月——1957年9月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组织行政部第一副部长。1957年9月——1958年12月任罗马尼亚工人党胡内多阿拉州委员会第一书记。1955年12月28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6月25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罗共“八大”)上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1958年12月——1965年3月任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组织行政部部长和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组织指导部副部长。
党和国家领导人
1965年3月22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进入中央领导层。1965年7月24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65年7月24日——8月20日任罗马尼亚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取代亚历山德鲁·德勒吉奇),在三位第一副主席中排名第三。1965年8月21日——1967年1月3日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66年6月28日升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1967年1月3日再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取代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在三位第一副主席中排名第二。1967年12月9日——1974年3月29日任苏联部长会议唯一的第一副主席。1973年5月——1982年12月任罗马尼亚党政合一机构——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副主席。1974年3月26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二书记,主管中央组织工作,1974年3月30日——1975年3月27日兼任经济和社会活动工人监督中央委员会主席。
1974年11月28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76——1978年任经济—社会组织委员会主席。1977年1月25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会议上,被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常设局委员。1977年10月任全国劳动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3月7日——1979年3月30日任罗马尼亚政府第一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79年3月30日——1982年5月20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总理,同时兼任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高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78年3月7日——1982年5月20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1979年11月23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局委员。1982年5月20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10月5日被解除国务委员会副主席职务,重新任罗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经济和社会活动工人监督委员会主席。1984年11月21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常设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5年10月18日——1986年6月20日任政府矿业部长。1985年11月13日,罗共中央书记处进行人事调整,维尔德茨因已经另有任用,被解除中央书记职务。1986年6月24日在罗共中央全会上,伊利耶·维尔德茨被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并根据党章有关规定免去了他的罗共中央政治执委、常设局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职务。1989年11月24日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检查委员会主席。
1961——1965年为奥尔特尼亚州皮什特阿纳-久乌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5——1969年为奥尔特尼亚州卡拉卡尔第13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69——1975年为胡内多阿拉县北胡内多阿拉第2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75——1980年为瑟拉日县扎勒乌第1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0——1985年为克卢日县克卢日-纳波卡第3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1985——1989年为巴克乌县选区大国民议会代表。
总理任内
1974年起,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推行的以“高积累”、“高速度”、“高指标”为核心的经济政策,不顾本国实际国情,盲目冒进,造成发展比率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的不到改善,外债猛增。1977年8月,受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委托,代表中央赴日乌河谷地区,解决日乌河谷矿工罢工事件。1979年3月,总理马尼亚·曼内斯库因“健康原因”辞职,齐奥塞斯库总统任命维尔德茨为总理。
在担任总理后,维尔德茨试图解决罗马尼亚日益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扩大外贸出口,在欧洲经济共同体为罗马尼亚产品开辟新市场,并提出延期偿付罗马尼亚所欠西方银行的贷款,但因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独断专行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收效甚微。维尔德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问题上与齐奥塞斯库发生意见分歧。维尔德茨主张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通过权力下放,给予经济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但齐奥塞斯库仍顽固坚持立场,总统和总理争执不下,互不妥协。同时,齐的夫人、作为第一副总理的埃列娜·齐奥塞斯库也屡屡干预维尔德茨的政府首脑职权。1982年5月,因无法执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高指标政策,被齐指责为“软弱无能”,解除了总理职务。此后,齐奥塞斯库的亲信康斯坦丁·德斯克列斯库任总理。
重建罗共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伊利耶·维尔德茨试图接管政权,组建新政府,并自任政府首脑,但立刻被反对派示威者推翻并驱逐出罗共中央大楼。与此相反,扬·伊利埃斯库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聚集了大批“持不同政见者”,并得到倒戈军队的支持,从而篡夺了国家权力,建立了反共反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政权。
罗马尼亚剧变后,罗马尼亚共产党停止了活动,以伊利耶·维尔德茨、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为首的原罗共一部分党员、干部经过积极筹备,于1990年11月16日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罗共,改名为社会主义党,同时与劳动美国民主党合并为社会主义劳动党,维尔德茨当选为该党指导委员会主席。机关报《社会主义》月报。
该党明确表示它是左派党,为建立一个实行社会与民族正义、自由和人道尊严、提倡民族的基本价值的社会而斗争;该党宣称不是原罗共及其继承者,是罗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以及民主运动的继承者和代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极权主义彻底决裂;主张政治多元化、三权分立;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它认为民主社会主义能够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私有成分结合起来。主张实行国家干预下的社会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在不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下广泛发展私有经济;提倡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进行协作与合作,坚决主张捍卫罗马尼亚的独立和人民的尊严,认为罗马尼亚加入欧盟是长远目标,但反对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张与社会党国际、与欧洲和其他各洲的社会党及共产党、工人党建立合作关系;承认1990年5月大选选出的国家机构,并与其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它反对全盘否定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活动,反对全盘否定罗马尼亚人民四十多年来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及在奉行捍卫民族利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外交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主张巩固“法制国家”、“尊重政治多元化原则”和各种所有制并存下的“市场经济”,尊重“全体”公民权利平等。
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成立之后,积极开展活动,发展组织。该党成立时约有党员和同情者10万人,绝大多数是原罗共党员。一年以后,发展到40万党员.并在全国所有县市建立了自己的组织,在乡村也建立了党小组。1991年8月,该党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批准了该党成立九个月来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党纲和党章,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大会讨论通过了要求归还被“没收”的罗共财产,要求赦免1989年12月事件后被关押的政治犯,阐明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对私有化的立场等三项动议。
社会主义劳动党在1992年9月的大选中,以3.18%的得票率进入议会参议院,以3.04%的得票率进入议会众议院。由于在选民心目中,维尔德茨及其政党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共产党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渊源,因此支持率持续下滑。在1996年11月的议会两院选举中,得票率分别为2.16%(参议院)和2.15%(众议院),未能进入议会。2000年11月议会选举,社会主义劳动党未能达到修改后的《选举法》所规定的5%的单一政党最低得票率,再度失利,成为非议会型政党,逐渐失去影响力。2003年7月,社会主义朝鲜劳动党并入社会民主党,一部分党员则重组为社会主义联盟党。
1995年,维尔德茨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达了对1990年以后的罗马尼亚“民主化”的批评,对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制度遭到颠覆感到痛心。认为国家的混乱局面是当权者的无能和外部力量干涉的双重结果,并认为极权主义体制的破坏是一个渐进式的行为,但仍然没有必要因此而摧毁一切。2000年7月1日,维尔德茨辞去社会主义劳动党主席职务,但作为社劳党的创始人,被选为党的名誉主席。2001年3月20日,维尔德茨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布加勒斯特,享年76岁。
荣誉
伊利耶·维尔德茨曾荣获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罗马尼亚之星”一级勋章
人物评价
“伊利耶·维尔德茨的名字与遍布全国的重大的能源、产业、各类工厂的建设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维尔德茨是一个完美的管理者,用现代术语来说是一个理想的经理人。”(——保罗·尼古列斯库-米齐尔
访问中国
伊利耶·维尔德茨是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维尔德茨于1975年9月率领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是周恩来总理生前会见的最后一位外国客人。1980年11月以总理身份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1992年11月第三次来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市广东省等地参观、访问。1998年5月,维尔德茨率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代表团访问中国。
1992年,维尔德茨访问中国时说:“12年里,中国的变化让我又惊又喜。我坚信,中国如果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一定会在21世纪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他说,“由于周恩来对未来的远见,由于邓小平坚持改革的勇气,使中国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基础上,这些年经济改革进行得有步骤、有章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高兴地看到,江泽民等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正在继续把改革引向深入。”维尔德茨强调,“我对中国人民始终怀着友好的感情。这是因为我们两国的关系不是为权宜之计而建立,而是有相互支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牢固基础。这正是周恩来提倡的现代国际关系的准则。”他最后祝愿中国继续取得新的成就,祝罗中友谊不断发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传记
矿工之子
党务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
总理任内
重建罗共
荣誉
人物评价
访问中国
参考资料